□高传奇
打造“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地方红色文化为“大思政课”建设注入了充沛的物质与精神滋养,是打造“大思政课”的宝贵财富与优质资源。各地各部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借助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以及“大思政课”所具有的宏观视野和资源整合优势,深入实施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工程,培育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打造“大思政课”是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必然要求
打造“大思政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上,各地各部门要建设好“大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不断推动立德树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其关键在于以价值导向为引领,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大思政课”要帮助青少年学生在世界格局的调整中站稳政治立场、拓宽国际视野,通过理论学习夯实思想根基,通过实践锻炼感受国家现代化进程,深化对国情和时代趋势的理解,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增强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二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大思政课”中的“大”,包含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学科课程在育人理念和实践路径上的协同统一,突出表现为其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的科学把握。这为各地各部门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使得思政课的内容边界得到延伸,表现形式获得创新,传播渠道实现拓展。从本质上看,“大思政课”是全新教学理念的体现,强调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实践性,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种理念为新时代思政教育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三是促进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大思政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学习环境。这种资源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而均衡的思想品德,还能够满足他们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境下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全面关注,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大思政课”能有效应对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复杂性,促进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
地方红色文化是打造“大思政课”的宝贵财富与优质资源
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其中,地方红色文化是党在某一地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所创立和发展的红色文化形态,是红色文化在特定地域的具象化表现,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实践价值。“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既是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资源与重要补充,因而是打造“大思政课”的宝贵财富与优质资源。地方红色文化能够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优质教育资源,使他们在深入了解本土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进而深刻理解历史规律、获得精神滋养,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
地方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特质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其一,地域特色显著。地方红色文化是融入地域特色而形成的红色文化,集中反映了党在某一地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所创建的独具地方特色的精神与价值体系。其二,历史逻辑清晰。地方红色文化所承载的革命历程,由发生在相同地域的历史事件联结而成,其演进过程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其三,奋斗精神鲜明。各地的地方红色文化详尽记录了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的奋斗轨迹,不仅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还见证了党在历经重重磨难后愈发强大、成熟的历程。其四,时代发展性突出。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过程在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生动呈现。因此,地方红色文化兼具理论教育的深刻性和实践教学的便捷性,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推动形成地方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建设融合发展体系,善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文系2022年度百色学院一流课程(2022KC5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百色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