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制度是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治本之道

□温亚平

现代化进程中的绝大部分风险都属于人为风险,这种风险的治理只能依靠制度来解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制度的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以制度体系为基础,筑牢风险治理体系;蕴含斗争精神的制度体系是以发展应对风险挑战的动力保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依靠制度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制度划定风险底线

增强风险忧患意识

底线思维是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第一道认知屏障。当前,我国各种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底线思维是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和重大原则。

加强制度的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一要坚持矛盾的对立统一。无论事业发展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清醒的大局意识和精准的形势研判至关重要,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夹杂其中的隐忧和逆流,不回避不粉饰社会矛盾,通过制度安排从源头上防止矛盾的共振和转化。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社会矛盾的发生发展转化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过程,在决策和政策落实过程中,清楚每个行为的基本“尺度”。量变的“度”是社会矛盾性质的临界点,是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阈值。划定制度底线,就是精准研判这个“度”,通过规范来制约社会组织或个体越界,从而将矛盾限制在“转化”之前。三要坚持调查研究。“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尊重实践深入实际就是见微知著,坚持实践第一,以科学方法把握“度”,把握风险挑战的演变规律,预防为主,推动矛盾转化,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制度划定的底线必须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约束着现实生活才有威力。如果制度不能内化于人心,内化为组织活动的基本规则,就成为被束之高阁的“文本”和被漠视的“界限”,一旦被轻易突破,就会造成“破窗效应”,形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所以被认同和遵守是制度威力的前提。

“以人民为中心”是制度划定行为规范的价值底线,制度划定的行为底线就是约束社会组织和成员在经济、政治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保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活动范围。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价值底线,强化制度的群众基础,才能得到人民的最大信任和支持,被很好地践行,形成稳定有序的社会结构,产生强大的社会力量。在给社会成员留足余地,拓展发展空间,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用制度的笼子约束权力,以制度保证权为民所用,才能真正激发社会活力和创新潜力,促进社会发展。

制度规范风险治理

系统化解社会风险

建构系统化、整体化的风险治理体系,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规范,是释放制度威力防范化解风险根本保障。

以制度体系为基础,筑牢风险治理体系。一是以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制度规范组织或个人的行为选择,规范组织或个人的行为,按照一定的要求形成彼此的利益保护条件,在企事业组织中,特别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制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从社会整体来看,是制度维护着稳定,制度的有效运行保障着人们安居乐业。二是以制度推动合作,减少经济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减少因矛盾存在形成的社会扰动,避免形成社会共振,减少信息成本,把各种矛盾、隐患制约到最小范围中。三是制度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后果可预期、可追溯,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制度确定清晰的行为后果,必然推进公共权力和社会信息的公开,增强社会信任。完整有效的制度体系,让人不仅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后果,还能判断他人的行为后果,进一步提高制度可靠性的认知,制度在社会生活中让人在选择行动方案之前知己知彼,就会增强对社会的信任。可靠的制度预期,强化组织激励和惩戒的作用。正向目标激励被社会成员认同并接受的时候,就会释放出动力,对不良的社会行为实施惩戒,会进一步推进社会成员的正向行为选择。激励和惩戒可预期且稳定,才能形成制度化的效果,保证社会秩序和社会竞争有序化。

制度保持发展动力

通过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制度营造发展环境,凝聚发展动力。适应新常态、新理念、新阶段的制度环境是促进发展,应对风险挑战的基础性条件。制度不仅为社会组织社会成员交往提供稳定可靠的行为规范体系,还是社会发展动力的凝聚结构。制度体系通过规范社会利益分配,营造系统性的调节机制,从而形成一个多因素、多主体的利益互动环境结构,一旦这样的环境结构稳定下来,就会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规范网络。制度通过有效的信息整合,行为偏差调节和权利保障凝聚发展活力。

蕴含斗争精神的制度体系是以发展应对风险挑战的动力保障。如果说底线思维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第一道思想屏障,那么蕴含着斗争精神的制度创新则是新时代应对风险挑战的现实要求和动力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随着绝对贫困的彻底消除,我国南北之间、东西之间的发展差距和相对贫困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忽视的是隐在区域不平衡背后的是各地不同程度呈现出的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等民生问题。更需小心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对民生品质的期待,造成更加突出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应对这样的风险挑战的“成套设备”,以制度的高质量建设和高标准执行,消除各种风险隐患,阻断风险转化途径,要注重方式方法,凝聚一切积极因素和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2025-07-1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6197.html 1 制度是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