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影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河北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强农惠农支持政策,打造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
打造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要坚持以人为核心
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和发挥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一是要深入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提供多元化住房保障,完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在父母工作地就近入学的体制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享有与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同时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完善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通过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专项招聘会、打造就业信息平台等方式,促进进城农民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更加稳定的就业,稳步增加进城农业人口收入,真正实现让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住、生活得好。二是要继续深化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一方面,要健全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权益维护政策,规范开展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另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特色旅游和农村电商等,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加大财政资金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居住环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打造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要坚持以城市为依托
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不断优化我省城镇空间布局,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为目标,推动城镇功能定位更加科学、发展更加协调,推动形成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县乡村三级城乡融合发展体系。一是要实施我省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推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覆盖、部分产业向周边转移,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市县共同发展。结合我省实际,打造雄安新区都市圈、石家庄省会都市圈和区域经济中心都市圈。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围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省会都市圈,集中力量建设石家庄省会城市;大力推进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中心城市及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发展,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二是要继续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安全韧性,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新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等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吸纳力和承载力,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三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潜力重点镇为节点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着力发展县城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县城的产业层级,增强县域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充分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
打造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要坚持以产业为纽带。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强化产业发展与改革配套,让产业成为城市与乡村的粘合剂,真正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互补的新型城镇化。一是要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先进育种技术等现代化生产手段和现代化管理措施打造智慧农业新模式,同时要结合我省红色资源丰富、毗邻京津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和康养产业深度融合,拓宽农业现代化发展空间。二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县域特色产业是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支撑,也是推动构建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融合的重要支点,有产业就有就业岗位,有就业才有人口集聚。要立足我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众多的优势,通过提升产业平台功能,健全商贸物流网络,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等形式,夯实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促进附近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从而提高县城承载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三是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和农产品销售体系,打破产业界限,通过产业融合带动城乡融合。一方面,要持续改善提升城乡之间的道路网、物流网、商业网等公共基础设施,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城市人才、技术、资金、消费力下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提高农产品上行竞争力,此外要创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叫响“河北净菜”品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打造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要坚持以要素双向流动为基础
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内在机理,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的应有之义。一是要破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方面,逐步探索取消公共服务与户籍捆绑的制度,推行常住地提供公共服务,同时改革城镇建设中土地、资金同落户人口挂钩的机制,加强对进城落户的乡村劳动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乡村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进入要素市场,同时建立乡村人才资源库,打造涉农数据平台,搭建城乡要素流动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城乡要素可视、可流动。二是要守牢要素流动的安全底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确保要素流动不碰红线、不越底线;加强涉农数据保护,保障城乡间各类要素数据的安全;强化要素市场监管,规范要素交易规则,推动城乡之间各类要素平等、自由交换。三是要完善要素流动的收益分配机制,尤其是要加强要素流动过程中对农民权益的保护,防止城市资金、人才等下乡对农民的土地、收入等权益造成冲击。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方式带动农民共同发展,与农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