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艳 乔巧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环境可持续发展议题的日益重要,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对策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地方高校通过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推动建筑学专业教学与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度融合,为建筑行业培养出更多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也能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和竞争力。对此,本文对绿色建筑背景下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创新对策展开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主动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在绿色建筑背景下,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这不仅是响应国家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的号召,更是提升建筑学专业人才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首先,应将绿色建筑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在传统建筑学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绿色建筑相关课程,如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绿色建筑材料与构造、绿色建筑环境评估等,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绿色建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其次,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随着绿色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课程内容也应随之更新,及时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紧跟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动态,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最后,加强课程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绿色建筑理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地方高校应该主动改革课程内容,由此保障绿色建筑理念贯穿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出社会切实所需的建筑人才。
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现场教学法。在建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某些技术概念理解仍停留在浅层阶段。绿色建筑技术具有较强的融合性,所涵盖领域也比较多,教师可以组织建筑学专业学生实地考察已完工或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现场剖析绿色建筑应用技术。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而且有助于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持续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能激发他们探索绿色建筑技术的热情。
案例教学法。在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至关重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建筑学专业理论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或者聚焦于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深入讲解相关技术原理。此外,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案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网络资源、电子资料以及图书馆藏书等渠道中搜集与之相关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自主解读,以此拓宽知识视野。
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不仅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着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应变能力、自主探索能力。鉴于建筑学专业学生过分关注建筑概念、形式和空间布局,而忽略了建筑构造、物理特性、材料使用和相应技术规范等关键技术这一现象,教师应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报名参与绿色建筑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或者激励他们与教师共同开展科研工作。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将通过方案规划、材料挑选、资金规划、模型构建等环节,增强他们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和建筑构造应用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绿色建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要求教师实施教学评价时,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评价标准,而应对学生展开多维度评价。具体如下:首先,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包含最终的成果评估,还应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而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轨迹。其次,设置多元化评价内容,不能只将学生的最终作品作为评价标准,要关注建筑功能性、环境协调性、外观审美等方面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学生最终的作品进行评价。另外,引入多元评价主体,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价,还应引入企业专家、学生、学校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等,这样能从多角度审视学生的学习成果,保障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此外,教师也可以采取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策略。量化评价通过确立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分体系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分;而质性评价则通过详细的描述性评价、作品集评价等手段,深入剖析学生的作品,以便更全面地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绿色建筑教育也需要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时间过程,需要地方高校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注重过程教育,目光长远,接受社会评价。对此,地方高校可以从主动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着手。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建筑学专业人才,还能够推动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同时,这也需要地方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单位:安阳学院,河南 安阳4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