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加快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李文娜 刘刚 张志平 朱宇聪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进行国际合作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现阶段许多高校处在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地方高校教育转型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然而,受课程设置、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许多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不佳,这也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瓶颈,如何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成为时下一个重要课题。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机遇与挑战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为国家在教育领域开辟了全新的培养路径,极大地促进了跨国界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既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又显著增强了国家的整体教育能力。为此,各国积极采取创新策略,诸如构建教育共同体、成立学区校长联席机制、实施首席教师制度等,这些措施有力地整合并优化了区域教育资源,确保了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为“双一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各高校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进而提升了国际化人才的培育质量。

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践行,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化步伐与国家的协同合作,由此激发了对国际化人才的极度渴求,这种需求不仅在规模上迅速膨胀,更在素质标准上提出了更高挑战。在此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被赋予了全新的战略定位与使命,其核心在于培育一批兼具跨文化沟通能力、广阔国际视野、深刻全球意识,且对沿线国家文化、历史及现状有深入了解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需拥有在错综复杂国际环境中从容应对、高效执行的能力,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稳健推进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从而在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中稳固构筑竞争优势。

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给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

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不合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为此,各院校逐渐开设国际化课程,旨在培养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开展。然而,部分国家化课程设计不合理,一方面部分高校将国际学习意识与国际知识过早地传递给学生,未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基础能力等,而直接让学生完成各项国际化学习任务,这不仅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国际化能力,而且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推广国际化课程的过程中,许多学校未能达到既定的标准。这些学校在课程规划阶段,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路径,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时间成本也未予以足够重视。这种无差别的课程安排,直接影响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效果,使得实际成果与预期相差甚远。

缺乏国际化师资队伍。在推进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高校逐渐扩大规模、增加招生和提升硬件设施,然而,在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方面却存在短板。这一短板主要表现在过度依赖引进外籍教师和海外人才,却忽视了对本土教师国际视野的拓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这种情况导致教师团队缺乏国际交流机会,难以与全球教育发展保持同步。同时,由于政策和资金的限制,外籍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限制了学生深入了解和接触外国文化与先进知识的机会。因此,提升外籍师资的引进与培养质量是加快地方高校国际化进程的关键环节,需要管理层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策略

优化课程体系,引入和开发国际课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深受国家化课程设置的影响,为此,高校应加强课程体系的优化,并引入与开发国际课程。结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要对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进行优化,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课程或者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内容与环节,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同时,高校还要开发国际文化课程,增设国际英语课程、国际合作与交流课程等,使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规则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国际化工作能力及思维。另一方面,学校应注重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这就需要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范畴,积极寻求与优秀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国际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国际级项目和企业实习的宝贵机会,有助于他们拓宽国际视野,汲取全球先进学术知识,从而为国家的长期繁荣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国际合作和留学生不断增加,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提高,而教师国际化水平和素养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高校应建设国际化教师队伍。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为教师提供学习与交流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培养方法的渠道。还可以定期聘请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优秀的学者召开专题讲座,传授国际化教学方法,从而强化教师国际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可以选择一些优秀中青年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学习,进行访学、研修或参与合作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教育环境、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这种实地学习和交流不仅能提升教师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他们的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国际化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的视角。另外,学校可以借助国家“千人计划”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支持,地方高校积极实施海外引智策略,通过多样化招聘途径来增强教师团队的国际化实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学生的教学需求,促进师资间的学术交流,并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高校利用这些引进的高质量的海外人才,推动专业和科研工作的深入进展。此外,政府与高校携手合作,通过“优秀人才引进”活动,吸引沿线国家的教育英才,而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于改善外聘教师福利、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订单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强化国际化人才能力。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按订单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该模式注重将教育专业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确保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高校和相关教育机构根据当地“走出去”产业的具体需求,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为这些企业量身定制订单式培训班。通过全面的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培养、职业素养提升以及专业技能加强,这些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符合“走出去”战略需求的特色技术人才。此模式有效弥合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研发课程和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掌握国际标准和技术要求的同时,熟练掌握同一领域的专业技能,并具备优秀的外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不仅全面提高了国际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也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动力。

【本研究系石家庄学院研究项目《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项目编号:GJZX-202401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2025-03-2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9826.html 1 加快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