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

新华社发

□高波 李宇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有机整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在推动人才涌现和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愈发凸显。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交汇点,应自觉肩负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使命。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推进三者协同发展需以学科专业为“锚点”,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构建“需求牵引—交叉创新—产业反哺”的生态闭环,促进跨学科创新和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

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优化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基本保障。学科专业调整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再部署,是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高校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深化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战略和市场需要的重要牵引。因此,高校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提高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更好地促进供需适配。各地各高校要结合本区域实际,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牵头探索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模式改革,依托“建构主义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完善学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机制,动态调整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特设专业,通过“小步快跑”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和支撑力;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强化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构建学科专业人才供需预测模型,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就业市场、产业发展、教育供给等多维度数据精准分析人才供需匹配趋势,缩短需求形成与供给响应的时空差距,避免调整出现滞后性或盲目性;同步建立动态化人才需求数据库,定期发布重点行业人才需求预警信息,为学科专业设置提供前瞻性指引。

打破学科壁垒

推进跨学科融合创新

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构建高水平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既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关键阶段,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作用,加快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高校应加强对交叉学科引导与管理,夯实师资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通过组织跨学科教学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鼓励教师深入开展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改进教师考核和晋升评价标准,构建促进跨学科合作的学术评价和成果互认机制,激发其参与积极性;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及设立跨学科科研项目,鼓励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全面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与科研能力。浙江大学通过打造建立跨学科学术交流品牌,围绕“新物质创制”“生态文明与环境科技创新”“脑科学与认知”等学科交叉领域组织20期“校长学术沙龙”品牌活动;同时通过在“青年学术骨干实践锻炼计划”设立学科交叉专项岗位,为更多学者提供形式丰富的跨学科合作交流平台。高校还需进一步推进学科群组织建设,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依托优势学科结合相关基础学科和协同学科组建跨学科发展集群,形成交叉学科的新增长点。同时,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入融合是教育发展规律和改革趋势的必然要求,高校应系统推进“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范式,科学把握数智时代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新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河北经贸大学提出新财经教育,将数字技术赋能于传统专业,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如人工智能法学、金融科技、智慧工商管理、数字财会等,体现传统专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

聚焦特色优势

构建学科差异化布局

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答题”,也是服务“国之大者”、培养肱骨之才的“先手棋”。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各地高校立足地方实际,坚持“一校一案”原则,研究制定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各校围绕办学目标定位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协同创新为纽带,依托学科优势深化“四新”建设,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该校以“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办学”为引领为导向,通过优化学科空间布局,强化新财经学科特色,突出财经类传统学科优势,将原有60余个招生专业整合为“经管法”“数理统计与信息技术”“文学与艺术”三大专业群,停招冗余专业20个,同时新增数字经济等新兴交叉专业7个,形成以财经为核心、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格局,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更加契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度。同时,打造学科“在地化”特色,实现区域产业链精准对接,通过深度嵌入区域支柱产业与战略新兴领域,构建“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机制。燕山大学充分发挥其在精品钢铁、新材料、装备制造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优势,紧密对接昌黎产业发展需求,在现代化钢铁产业的绿色转型、智能制造的升级换代等方面与地方企业深化合作,共同探索现代化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深化产学研协同

畅通学科与产业对接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高校需统筹推进学科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确保“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坚持学科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相协同,重点围绕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构建高校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融合”为区域发展赋能增效,持续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校应搭建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合作育人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资源共享。通过“线上+线下”、“送出去和引进来”、实操训练等方式,以实例演示、技术攻关等为载体,开展专业技术提升培训激发创新思维,拓宽人才视野;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破除制约人才发展与科技孵化的各种体制与机制障碍;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建立高校—企业联合实验室,推进核心技术协同创新。通过产教融合、普职融通等举措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一体化发展,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布局,构建“学科—产业—人才”联动发展生态。

新时代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亟需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突破口,通过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使学科体系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以跨学科融合创新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催生复杂问题解决的创新范式;依托特色优势构建差异化布局,既避免了学科同质化竞争,又形成了各具竞争力的学术高地;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通了知识生产与应用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学科建设真正扎根产业沃土。四维度联动既体现了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的战略价值,更构建起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学科生态,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2025-03-2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9825.html 1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