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集团林西矿业公司依托膏体充填开采技术,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最优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最优解”,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让百年老矿开出了“效益花”
本报讯(通讯员赵静静 信明帅)早春二月,又是一年春来到。膏体充填开采技术在开滦集团林西矿业公司(以下简称林矿公司)创新探索和生动实践迎来第四个年头。如今,有了怎样的新变化?
在林矿公司充填站高细破碎系统施工现场,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安装调试。该项目现场负责人毕岚说:“该系统建成后,可减少粉煤灰的补充加入,矸石骨料占比提高20%,膏体配制实现‘精确化’,大大增强浆料的稳定性。”此时,在充填工作监控室,技术人员密切监控充填系统,实时调整充填速度和压力,确保充填材料沿着2280米的充填输送管道准确、高效地填充到指定区域。
截至目前,林矿公司依靠膏体充填开采技术,井下采掘面充填方量突破22万立方米,累计开采煤炭30余万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百年老矿开出了“效益花”。
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被冠以“绿色”之名充填开采技术是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优化、生态环境影响的最小化的“最优解”。随着充填开采技术的日益成熟,2022年,林矿公司被确定为开滦集团首个充填开采试验矿井,开始实施绿色充填开采项目,使得占矿井总储量高达69.4%的“三下”压煤终于拨云见日。
在探索充填开采的过程中,林矿公司投入使用尾梁长度为2.4米的充填液压支架,使每个循环同比进尺多0.6米;改进支模工艺,从支设模板、菱形网到塑编网,成本下降15%,支模效率提高20%;优化充填材料配比方案,降低水泥含量,增加矸石含量,综合成本同比减少20%;优化支架布局,充填工作面液压支架布局从60组6个区域增加为8个区域,增加充填的稳定性……新工艺的革新、新设备的升级,不断提高绿色发展“成色”。
煤矸石和水泥是充填膏体的主要成分,而水泥投入占充填材料成本的大头。如何降成本?林矿公司以优化充填材料配比方案为突破口,通过优化水泥和煤矸石配比方案,增加煤矸石占比,使得煤矸石消耗同比增加10%,综合材料成本下降10%。
降本增效既要大处着眼,也从小处入手。在注浆充填过程中,传统充填方式是先充填各区域,再充填起分隔作用的“模板架”,不仅费时还费力。针对这一难题,肩负充填回采的开拓区大胆创新,优化充填工艺,将“模板架”与充填区域形成联通,实现一体充填,简化充填流程的同时,节省充填材料成本。准备区六点班区长彭卫春说,“现在,平均下来,一个充填循环就能节省7个充填袋,劳动用工也同比减少2人。”
如今,经过不断地创新探索和生动实践,林矿公司形成了“长壁充填开采线+短壁充填线”的膏体充填模式,为推进充填绿色开采积累了“林矿经验”。下一步,林矿公司将继续优化膏体充填开采各环节施工工艺,力争用两三年时间构建“两条长壁充填开采线+短壁充填线+正规综采线”的生产新格局,实现高效绿色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