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重塑中职物流教育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杨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打破传统模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为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引。对物流行业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在教育领域,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困境剖析: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职物流教育的现实挑战

一、理念桎梏:传统教育思维的顽固坚守

部分中职院校尚未充分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对物流教育的深远影响,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重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物流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新兴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深入讲解,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

二、资源短板:实践教学的贫瘠困境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实践操作越来越依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然而,许多中职院校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及时更新和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如智能化仓储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等。同时,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待加强,企业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缺乏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锻炼的机会,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师资瓶颈:专业能力的发展滞缓

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职物流人才,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但目前部分中职物流教师存在知识结构老化、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对物流行业的新技术、新趋势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前沿知识和技能。此外,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专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四、评价偏差:单一考核体系的局限

现有的中职物流教育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评价不够全面和科学。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

学生赋能: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成长密码

一、理实交融:打造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

物流专业教育应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前沿物流应用技术,还要引导其初步掌握管理创新理论、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如精益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以提高物流组织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借助AI和人工智能技术参与企业的仓储管理、供应链优化等实际工作,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跨界融合:开启创新思维的培养之旅

物流行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整合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组织跨学科项目实践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创新灵感。学校可以开设 “物流与电子商务”“物流与信息技术应用” 等跨学科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知识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技术引领:掌握前沿工具的应用技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行业涌现出许多新的工具和技术。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让学生熟悉并初步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例如,通过实验教学、模拟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新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场景。学校可以建设智能化物流实验室,配备先进的物流设备和软件系统,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和实践。

四、协作共进:提升团队沟通的合作效能

物流领域的工作通常需要跨部门、跨地区的团队协作。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项目、案例研讨等形式,营造团队合作氛围,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物流项目策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协作、沟通交流,从而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五、全球视野:拓展国际物流的发展格局

在全球化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中职物流教育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学习国际物流管理知识,了解国际物流市场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物流人才,提升学生在国际物流领域的竞争力。学校可以与国外物流院校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物流学术会议和比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六、终身学习:树立持续成长的发展理念

物流行业知识和技术更新换代快,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至关重要。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持续自我提升,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例如,教师可以邀请物流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分享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教师助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引擎

一、知识迭代:紧跟科技前沿的步伐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不断更新自身在技术和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在AI背景下培育学生物流新质生产力,教师应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以便将最新的技术和理论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专业、准确的指导。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教学融合:跨越学科边界的教学

新质生产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能够整合多领域知识进行教学。教师应拓宽自身知识储备,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物流成本管理时,可以结合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原理。

三、方法创新:激发学生潜能的探索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培养的需求。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例如,在项目驱动学习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实际的物流项目,让学生分组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产教联动:积累产业实践的经验

教师应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联系,及时了解最新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同时,积极参与企业实践,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将产业实际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行业实际运作情况,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

五、国际视野:融入全球教育的理念

全球化发展对物流人才的国际视野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具备国际化视角,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经济及技术发展态势,在教学中融入国际元素,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国际物流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国家物流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作者单位:宁波经贸学校)

2025-02-27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8005.html 1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重塑中职物流教育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