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航
随着教育开放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选择,给学生带来了更多元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但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由于文化相互交融影响,使得文化自信培养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更强。本文对中外合作办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展开分析,以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为例,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中文化自信教育面临的机遇和困境,并讨论了文化自信培养的具体策略,希望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提供一些积极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文化自信;立德树人;教育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在于整合了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国外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更有力地支持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的。因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模式具有特殊性,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将更多元的价值观带到校园中。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
宁波诺丁汉大学是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其将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培养国际化人才。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更是培养了流向世界各地的毕业生,他们或者奔赴世界顶尖名校继续深造,或者前往世界顶尖技术实验室、顶级投行、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大型跨国公司等。作为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的特殊性表现在:其一,面向世界培养人才,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校的特色之一;其二,关注产学研一体化,搭建发明、创意向商品转化的平台;其三,面向全世界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由英国诺丁汉大学选派或者按照形同标准在全球选聘教师。由此可见,中外合作办学在培养方案、学生管理、师资建设方面都与普通高校具有明显差异。因为学校开放化程度高,多元思潮融入,很容易影响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中外合作大学中,文化自信培养工作要贴合国家相关教育文件的要求,并在专业教学指导、专业认证标准的规范下开展,还要能够考虑到学生日后国外留学、工作的需求。文化自信培养工作要能够使学生在跨文化氛围下对本民族文化形成深刻的认识,并形成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养成正确的文化态度,积极传播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对待外来文化则避其所短、取其所长。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文化自信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多元文化融合碰撞提升文化自信教育难度
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形成文化自信的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相互交融,对青少年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中,多元思潮的交融则更突出。这是因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国外课程,接触大量外籍教师。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高校聘请了来自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名校的知名教授、学者40多位,学生学习大量外方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外国课程就必然会带来一些西方文化。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极容易被一些不良的文化思潮所影响,就使得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中价值观培养工作较为复杂,进而也影响了文化自信的培养工作。
二、生源质量与培养模式影响文化自信教育深度
其一,生源质量两极分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这就使得学生和家长对其认识都不太深刻。部分家长和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但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缺乏对国际化人才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认识,对中外合作办学持有偏见,甚至是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报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二,教学模式存在弊端。“国内+国外”分段式培养模式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应用广泛,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实现了中外教育的有效融合,但也导致人才培养工作的本土化特色不太突出,有关文化、历史、思政等的教育内容被删除或者压缩,进而影响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
三、高校思政育人机制的缺陷制约本国文化正向引领力
首先,课程设置不均衡。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中外合作办学常将历届出国申请名校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考核指标,这种培养理念和考核模式会导致思政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排序往后推。过于关注当前的培养成果而忽视学生价值观、文化态度的形成,导致人才培养工作较为功利化,文化自信的培养效果不太理想。
其次,教学内容枯燥。文化自信的培养资源较为陈旧,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不够紧密,这就导致课程欠缺生机与活力,难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最后,教学方式单一。文化自信培养模式中,创造性不突出,仍然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知识单向传输,学生在该模式下被动学习,缺乏思考,学习主动性差,进而影响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再加上文化自信培养工作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也难以实现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
一、明确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方向
中外合作办学首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的培养模式,其最根本的教育目标即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以宣传和弘扬本民族文化为重要目标,将培养文化自信作为办学项目的目标之一,保证中国文化宣传与教育、文化自信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让中国文化切实在学生中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要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介绍时事政治,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养成坚定的理想信念,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的发展,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加强构建对外话语权体系,聚焦新时代的变化,学习新思想、明确新路线,推动新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增强凝聚力。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使他们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理性地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能为已有的文化成就感到自豪,能认识到当前文化发展道路,能关心与信任自我文化创新能力,并对未来文化情景抱有希望和信心。
二、拓展文化历史知识,扎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文化自信形成于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当前,学生对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刻,对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好奇心,进而影响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因此,在文化自信的培养中,中外合作院校要积极拓展文学、历史、艺术等知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学生感知、接触与理解文化为起点,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让学生的文化情感得以激活,以此为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做好铺垫、奠定基础。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要关注文化历史材料的挖掘,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例如,将文化自信培养与历史知识学习加以整合,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以史为鉴的意识,爱国情怀涌动,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基础。历史文化知识为文化自信的养成提供丰富的养料,对于学生养成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具有独特美感。展示文化之美,用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体验文化之美,有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与文化的距离被拉近,对文化形成清晰、正确的认知,透过语言的外壳去触摸、体验文化底蕴,获得高度的审美愉悦体验。这种良好的文化审美体验为文化自信的培养产生内在动因。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可依托于宁波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发展故事,让学生主动挖掘、探究文化,从多角度、多维度审视文化,发现文化的魅力,进而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强化,形成坚定的文化信念,自觉参与到文化弘扬与宣传工作中。例如,在古诗词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以此唤醒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创新文化自信教育方式
课堂教学作为文化自信培养的“主阵地”,能够直接面向学生传授文化历史、思想理论,对于学生养成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影响。在文化自信的培养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坚持“价值导向,能力基础,任务驱动”的原则,通过自主探究式、启发式、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使文化自信教育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中,实现以生为本,体现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让教学模式顺应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才需求。
高校也可引入信息化手段,搭建各式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在实践中学、在思考中学,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和主动的状态,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外合作大学中,外籍教师占比较大,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的外籍教师更是占比60%以上。为了保证文化自信的培养效果,高校还要做好对外籍教师的文化宣传、文化渗透,通过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中国发展历史,培养外籍教师对中国的感情。外籍教师和学生一起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故事的过程,也是学生强化文化自信的过程。
结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既能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又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唯有深刻认识文化的本质属性,才能真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不断接纳包容并内化创新的演化过程。文化自信的建立不仅包括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还要把情感认同转变成行动自觉,将大学生从文化的接收者变为文化传播的践行者,用更新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在理论学习和多元化活动践行中,不断地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姚源.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研究[J].成才之路,2024(01):133-136.
[2]暴琰琰,蒋骥达,江晶晶.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3,35(03):109-115.
(作者单位: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3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