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慧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家精神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通过深入解析教育家精神的六个关键方面,探讨了其与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内在耦合性,揭示了教育家精神与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在文化基因、价值目标、实践内容及时代发展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为高校辅导员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教育家精神;职业精神;耦合性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家精神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新的标杆。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力量,其职业精神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出发,探讨了教育家精神与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内在耦合性,以期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这一内涵对辅导员职业精神的指引体现在以下六个关键方面: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辅导员应将个人的教育理想与国家的宏大命运紧密交织,深刻认识到自身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程中的关键角色。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辅导员应以高尚的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正直的为人处世之道,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辅导员应敏锐洞察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挖掘其内在智慧,助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辅导员秉持勤奋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严谨的教育精神积极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贴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服务。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辅导员应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用爱去化解学生的成长烦恼,助力学生跨越困难,走向成功彼岸。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辅导员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经验,培育学生的全球意识与文化自信。
教育家精神与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内在耦合性
一、文化基因的一致性:深厚的文化渊源与共同的精神血脉
教育家精神与辅导员职业精神紧密相连,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教育家精神其源头可追溯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思想,强调的是尊师重道、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使命。辅导员职业精神,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两者在文化基因上的这种一致性,体现着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
二、价值目标的契合性:共同的目标追求与价值导向
教育家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学生成为服务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而辅导员职业精神在强调这目标的同时,也是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和支持者。这种价值目标的契合性,为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也为教育家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找到了坚实的载体。
三、实践内容的融通性: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教育家提出的理想信念不仅为辅导员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日常工作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辅导员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通过言传身教、情感交流、文化熏陶等方式,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实践内容的融通性,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四、时代发展的共鸣性:共同应对新时代教育挑战
教育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维,对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辅导员则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践行这些理念和方法,同时,辅导员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并将其反馈给教育家,为教育家提供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向。这种时代发展的共鸣性,为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总之,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与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在多个方面呈现出显著的耦合性。这种耦合性不仅体现在文化基因、价值目标和实践内容上,更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展现出强烈的共鸣。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家精神,对于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为中华民族培养坚实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 (2017-09-21)[2024-12-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本文系2024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时代雷锋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路径研究”(编号:GXDJ2024B378)]
(作者单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06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