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 马小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新质生产力是融合国际社会大背景、国内发展阶段和生产力表现形式等方面适应时代变化的产物,依托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通过技术突破、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更好地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乡村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成为新时期全面发展的活力。
互联网+人才培养,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化科技与农业领域交流、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加大对本土人才培养力度,从而提升乡村民众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乡村产业可深入构建紧密的产学融合合作模式,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为乡村产业带来更先进、高效的技术支持,带动整个产业链优化升级。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推动乡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断提高乡村经济活力,进一步吸引人才回流。
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来构建智慧农业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乡村产业向着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利用线上线下模式,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促进乡村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市场推广的完整创新创业链条,为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结合乡村特色,深化农文旅融合,开发更多的旅游、文创等新兴产业,丰富乡村经济形态,提升乡村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
创新融资机制,助力产业振兴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乡村基础设施面临着社会资本追求高效回报与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为破解这一难题,可通过创新融资机制,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使其成为缓解乡村建设资金压力的重要途径,促进基础设施的优化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乡村企业可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使用PPP模式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要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方向,如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关键领域,确保社会资金能够精准填补这些短板。另一方面,可建立健全项目筛选、评估、监管机制,保障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既能够符合乡村的长远规划,又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总之,通过创新融资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有效破解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难题,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升级,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坚实的支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一地一策”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绿色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乡村产业振兴作为核心环节,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必须把握乡村独特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精准施策。实施“一地一策”策略,才能更好地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活力,培育出更多新兴产业,确保旧产能逐渐转化为新产能,从而提高产业效能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全局性战略性眼光在农村实施“一地一策”,依托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挖掘地方特色,准确定位乡村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角色,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以解决产业同质化问题,提升乡村产业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和谐共生。还可通过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激发乡村产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其乡村经济发展,还促进其新质生产力进步,为乡村经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着技术的革新与升级,更是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同时还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束缚乡村产业发展的各种障碍,为新质生产力的释放创造更加宽松和有利的环境,使新质生产力可以更好地在农村实施,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济南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山东 济南25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