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引领产业变革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刘刚 李依菲 刘捷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带来持续技术重组和互补性创新,不仅能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且能够催生颠覆性和前沿技术创新,培育和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变革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和实施全面智能化发展战略,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

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广泛赋能产业变革,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人工智能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为13%,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人工智能主要从两个方面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首先,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发和商业落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为直接的方式。此外,人工智能作为通用目的技术,还能够与能源技术、机械技术、材料技术等广泛融合,赋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根基。以制造业为例,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在全部制造业的占比接近80%,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但同时,传统产业亦存在规模虽大但竞争力不强、门类虽全但缺乏精细化等发展短板,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的关键一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通过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引入,将带动传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目前,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下,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培育。人工智能不仅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将为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未来产业是由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突破,面向未来中长期发展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具有显著的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未来产业的培育壮大,将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力。

面临的制约因素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在产业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的视角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构成了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为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我国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等方式,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以确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生态相对薄弱。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根植于原始创新。然而,回顾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之前相对侧重于应用层面的研究,在基础理论深化、原始方法创新、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等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基础软硬件、核心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与先进国家仍存在明显差距。因此,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深入领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以计算机视觉等本国基础研究优势领域作为突破口,加强对原始创新的前瞻性、精准性布局。

高质量中文数据集与高性能算力制约。高质量数据集是训练大模型的基础资源。目前我国可供大模型训练和调用的优质公共数据集相对有限。因此,需要重视中文高质量数据集的开发工作,以优质数据集建设加速国产大模型的研发和应用。高性能算力同样是训练大模型的基础资源,而AI芯片是高性能算力的硬件基础。如何实现AI芯片技术攻坚与突破,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智能创新人才不足。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人才将是关键创新主体。我国需加快构建科学规范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根基。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以适应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战略制定及政策引导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国家层面的战略引领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是推动人工智能引领产业变革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量。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变革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自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以来,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规模应用等层面展开全面布局。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场景落地,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包括《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落实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同时,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了具有针对性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以满足地方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的具体需求,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

此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同样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2018年《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出台,以及2024年15所高校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领域的“101计划”,标志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拔尖人才培养的深入推进。同时,全国已有498所高校获批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进一步强化了学科专业建设。基础研究方面,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共同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是国家基础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

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我国应紧紧围绕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部署包括“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在内的全面智能化战略,消除现有体制机制中的制约因素。由此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引领产业变革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原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

2025-02-07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6671.html 1 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引领产业变革和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