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

探外语教学批判性思维本土培育之路

—— 评《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本土化路径研究》

□王洁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特别是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多元文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关键构成,正经历着从基础语言知识与技能传授向高阶思维能力培育的关键转型。李迎新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本土化路径研究》一书,正是聚焦于外语教学与批判性思维交融的前沿领域,深度剖析中国高等教育语境下的特有需求、探讨如何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书首次构建了PBL和SIOP本土化理论,并在多所学校实施教学实验后验证了两种本土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各部分主要内容,然后进行简评。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引言及四个部分构成。引言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两部分。前者解释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的本土化。由于存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庇护式教学观察协议(SIOP)必须本土化,以便在中国更有效地使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讨论了该研究的意义。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从实践上分析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回顾了批判性思维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本部分还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大学生外语教学及外语专业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等领域,以及影响外语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

第二部分主要探析PBL教学模式(Barrows & Tamblyn,1980)以及SIOP教学模式(Echevarria.,Vogt & Short.,2004)以及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点探讨它们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关系。首先概述教学模式的兴起、发展、内涵类型、结构和特点;其次分析了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然后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及其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影响。最后主要介绍PBL和SIOP教学模式、研究现状、有效性评估,以及它们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特别关注这两种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该书的亮点及创新点。重点论述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本土化路径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首先在第六章介绍了本土化理论构建、理论模型以及PBL和SIOP教学模式的特点,然后分析了模型构建的合理性,最后探讨了这两种本土化理论构建模式与批判性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第七章主要介绍PBL和SIOP本土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第四部分报告研究结果,讨论研究成果的意义。第八章介绍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结果和讨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本土化教学模式都促进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第九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讨论了研究成果的意义,最终探讨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前景。

简评

本书对两种国外教学模式在中国本土化应用、理论构建和实验教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回顾。它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中国外语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培养两大主题的有效融合,展示了其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是一部特色鲜明、颇具新意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著作,最为突出的有如下几点:

一、本土化理论构建

本书创新性地构建了本土化的PBL和SIOP教学模式,旨在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PBL模式的本土化构建:三阶段四步骤两循环

借鉴PBL模式的合理要素运用于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领域,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学情,通过对巴罗斯的PBL五步骤法(Barrows, 1985)和麦罗·希尔文的七步骤法(Hmelo-Silver,2004)理论的重新整合和综合创新,并结合文秋芳的“产出导向法”(文秋芳,2015)理论,构建了本土化的PBL模式教学流程,提出了“三阶段四步骤两循环”理论框架并通过教学实验验证了理论假设。它弥补以往研究中只关注对中国学生的研究没有注重中西结合的本土化的缺陷,对于丰富适合中国国情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和途径的创新理论的构建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继而对PBL模式的本土化应用及其批思培养模式的本土化路径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SIOP模式的本土化构建:三阶段两环节

针对SIOP模式多用于双语、ESL和EFL教学,本土化教学模式大学外语课堂为实验课程进行试验。课题组成员在充分探讨相关文献之后,以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社会文化理论和布鲁姆(Bloom,1956)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了综合创新构建了“三阶段两环节”SIOP本土化模式,构建过程中同样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国情和学情,对原有模式进行创新,使其更适合我国的教师和学生。三个阶段指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课后反思阶段。两个环节指复习与评价、知识的应用与构建。该模式以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为基础和前提,同时考虑学生的语言表达、判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和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教学实验,最终研究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有效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我国批判性思维研究者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二、本土化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深入探索和实践本土化PBL和SIOP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本书基于详细的实验数据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反馈,成功地提取了一系列高度实用的教学经验启示。这些启示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全面详细的指导,帮助他们在使用PBL和SIOP模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时,准确把握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合理设置问题和任务,科学构建评价机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土化PBL教学设计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达到了深度融合。在PBL模式的应用中,问题设计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探索的核心环节。书中强调,教师在构思问题时,应深刻理解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认知发展阶段,精心设计开放、复杂、难度适中的问题。这样,教师不仅可以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可以确保学生在面对挑战时保持适当的舒适度,防止他们因过于简单或困难的问题而削弱学习兴趣或感到沮丧。

本土化SIOP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达到了深度融合。在本土化SIOP教学模式下,问题设计注重学生中心、语言与内容整合以及真实情境地创设。书中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并通过观察和反馈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相互帮助和支持中共同进步。通过明确目标、多样化教学、互动合作及有效评价,激发批判性思维,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外语教学目标。

三、评价体系的创新与优化

PBL评价体系的创新与优化。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催化作用,本书主张教师应坚决放弃单一的、总结性的评价传统,转向多样化的、形成性的评价体系。在PBL课堂上,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来提高自我意识和批判性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同伴评价,培养他们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并通过同伴交流和思想碰撞批判性地审视他人的意见。此外,教师需要将评价融入教学设计、教学和反思的全过程,实施持续、动态的形成性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SIOP评价体系的创新与优化。本土化SIOP模式中倡导和实践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估和持续评估。在教学实践中,评估方法的创新被视为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的关键杠杆。这本书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彻底告别只关注学习成果的总结性评估模式,而应该全面推广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估模式。具体而言,教师应通过持续的评估,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取、技能发展、态度变化和批判性思维的体现。这种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估方法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细节,并为教学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教学成效与时代需求

书中通过问卷调查、前测及后测、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收集了高等学校外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及本土化教学实验后的诸多数据,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前期现状调查数据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同时,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也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继而在后来的多所院校教学中,实施本土化PBL和SIOP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教学,赋能外语人才的培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书中数据显示,实验后测表明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研究结果对我国高等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由此可见,该书正是精准契合“社会亟需外语人才具备批判性思维素养、在国际舞台坚定捍卫立场、有力传播中国声音”这一重大需求,助力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深度呼应 “讲好中国故事” 时代强音。

五、局限与不足之处

该书尽管有很多优点,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本土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尚未上升到更高的理论水平,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断完善和完善才能成熟。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样本选择、专业选择和测试效果都存在局限性。比如,跨学科整合不够深入。批判性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科内,它还可以与其他学科如哲学、逻辑学等相结合,形成更为广泛的知识网络。然而,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最后,该书在技术运用方面较为薄弱。未来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跟踪分析,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本书以批判性思维为中心,深入挖掘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创新构建本土化教学模式,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它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广阔的研究视野、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务实的操作建议使其成为值得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广泛研究的杰作。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类似的研究成果问世,共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rrows,H.S.,Tamblyn,R.M.(1980).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8.191-192.

2.Echevarria, J., M. E. Vogt& D. Short. 2004. Making Content Comprehensible for English Learners: The SIOP Model (2nd Edi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3.Barrows, H. S. (1985). How to design a problem‐based curriculum for the preclinical years. New York, NY: Springer.

4.Hmelo-Silver,C.E.(2004).Problem-based learning: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Vol.16,(3),235-266.

5.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04):547-558+640.

6.Vygotsky,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Harva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86

7.Bloom, B., Engelhart, M., Furst, E., Hill, W., & Krathworl, D. (Ed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NY: David McKay Co.

[基金项目:本文系李迎新主持的2023-202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情理交互机制研究”(HB23JY014)的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5-01-23 —— 评《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本土化路径研究》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6234.html 1 探外语教学批判性思维本土培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