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数智时代工匠精神 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探讨

□黄伟达

在当今数智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匠型人才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而思政课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大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工匠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数智时代下,积极探索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优秀职业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工匠精神内涵阐述

工匠精神,顾名思义是优秀工匠身上的精神与品质。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看待,“工匠”指的是那些拥有高超手艺和卓越技艺的人才,而“精神”则强调的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回看历史,我们能够看到,自古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和手工业就非常发达,而且历朝历代都有很多能工巧匠,在他们身上普遍有着一种独特的品质和精神,那就是当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对工作不断创新、精益求精,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社会对于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工匠精神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才职业素养的体现,属于社会职业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当代工匠精神不仅强调个人技艺的提升和职业态度的严谨,更倡导合作共赢、和谐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是新时代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精神文化依托,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数智时代工匠精神融入

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明确课程定位,聚焦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社会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也在推动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一切为专业让路”的问题,院校中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他们良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塑造,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观的树立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此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也要发挥好自己的价值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和精神的培养。而工匠精神的融入能够为思政课教学的推进提供方向指引,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内涵,精准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进而推动学生良好价值观、职业观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逐步向着综合型、工匠型人才方向不断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二、强化能力导向,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人才是第一驱动力。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当坚持职业技能教育和思政教育“双管齐下”,特别是要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一些新知识、新内容,引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而工匠精神的融入能够为思政课教学带来鲜活的资源和素材,如在一些大国工匠事迹的引领下,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体会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内涵,使他们自觉提高自我标准,学习工匠精神并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在未来更好地就业与发展。

三、融合思政课程,拓展工匠精神教育载体

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新时期,思政课程也要基于社会对于综合型、工匠型人才的需求,积极融入工匠精神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觉树立工匠意识。同时,工匠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促使他们能够自觉践行工匠精神,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助力他们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技能和有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数智时代工匠精神融入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一、深挖工匠元素: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工匠精神的融入应当充分基于思政课内容与课程特色,深挖其中的工匠精神元素,以此来促进工匠精神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打造协同化、一体化的育人新格局。

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创新。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教学的基石,在职业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但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渠道,而且也是链接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重要媒介。在数智时代下,工匠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首先要注重教材内容的革新,引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工匠精神内容,促进他们工匠精神以及思政素养的培养。例如,高职院校可以立足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深挖专业领域中的工匠精神元素,将当代大国工匠事迹、企业优秀工匠人才故事等引入思政教材中来,打造具有独特职业特色和工匠精神内涵的思政教材体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奠基。

课程设计的模块化与系统化。课程设计是保障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对此,面对数智时代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大背景,思政课教师也要积极将系统化以及模块化设计理念融入思政课程建设中来,例如,可以设计“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行业工匠精神解读”等诸多系统化的思政课程模块,引领学生在系统化的教育过程中感受工匠精神内核,培养他们的工匠意识与职业素养。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前,我们已然步入了数智时代,数字与智能技术在为人们生活各个领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新时期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对此,在推进工匠精神思政课融入和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本着“因时而新”的思路,积极运用学生熟悉的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来创新思政课程资源,开发基于工匠精神的微课、视频案例等数字化资源体系,为学生带来更生动、更直观的学习参照,强化他们的工匠精神认知,激发他们的内心共鸣,为他们工匠精神以及职业素养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革新教学方法: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

在数智时代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也亟待做出创新与革新。可以看到,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大多模式单一,尤其缺少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这也直接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有效性,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对此,在新时期,我们也要注重运用数智技术来赋能思政课教学,促进工匠精神的融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活力,让他们能够在寓学于乐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快乐与成长。

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混合式教学作为数智时代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模式,旨在通过线上与线下教育的融合来打造混合式的教育模式,它能够帮助思政课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桎梏,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对此,在工匠精神融入的过程中,思政课我们可以充分依托互联网、数字化技术来打造混合式教学平台,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线上教学,发布一些关于工匠精神方面的视频,丰富学生的思政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通过线下案例分析、探讨议论等方式来深化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与理解,助力工匠精神教育以及思政课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大数据与个性化教学。在数智时代,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驱动力。所以,在推进工匠精神融入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基于大数据技术来开展个性化的教学。例如,我们可以基于大数据来对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情况、工匠精神认知情况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此外,我们还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分析,精准把握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度以及工匠意识情况,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思政课教学计划,以此来促进学生工匠精神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虚拟现实技术的加持。虚拟现实技术也叫VR技术,它作为一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创设真实环境和世界相似度较高的虚拟场景空间。具体来说,该技术允许用户借助头盔、手套等相关智能设备,进入到一个虚拟的三维虚拟场景空间之中。在这个虚拟场景空间站,用户可以自由地进行探索、学习与互动,进而获得一种和真实环境和世界相似的沉浸式体验。在新时期,虚拟现实技术也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打开了一个“新通道”,我们也可以将该技术引入教学中来,通过VR的方式来打造沉浸式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能够置身于大国工匠工作环境之中,亲身体验工匠工作流程,体会其中匠心独运的内涵,以此来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体验感,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实践活动: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思政教育活动

新时期高职思政课的推进应当理论和实践两手抓,即要在做好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同时,创设一些趣味、多样的实践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推动他们的学习与成长。基于此,在融入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围绕工匠精神积极创设一些思政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思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领他们在体会工匠精神内涵的同时,在后续生活中自觉践行这一精神品质,逐步向着“工匠型”人才方向成长和发展。

工匠精神主题竞赛。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工匠精神的主体竞赛活动,引发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学习、宣扬与传承。例如,我们可以联合学校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以“工匠精神”为主题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设计大赛”等,让学生能够在竞赛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践行工匠精神。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设计“先进工匠奖”“工匠荣誉个人”的奖项与称号,来表彰那些在竞赛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以此来形成良好的模范带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工匠意识,营造工匠文化校园氛围,促进工匠精神的校园传承。

校企合作项目助力。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特色模式,旨在通过校企合力来强化职业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衔接性,它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托,也是思政教育创新推进的有效抓手。对此,在数智化时代,我们也要基于校企合作来融入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例如,我们可以和企业联合开发一些专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实践历练,同时,依托企业师傅与工匠的指导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工匠意识的培养,全面提升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协同育人效果。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充分融合,是学生认知与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是抽象理论和现实具体的深度统一,能够增强思政教育趣味性、有效性和亲和力,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以及思政教育育人效果有着重要的价值。对此,在数智时代,我们也要基于工匠精神来推进思政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例如,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智手段来进行工匠精神社区宣传,以此来强化他们的工匠精神认知,促进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又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去践行工匠精神,进行技术帮扶,以此来强化他们的工匠精神认知和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际行动中深刻体会工匠精神内涵,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四、完善师资建设:打造工匠精神传承的思政教学团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高职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效果和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在数智时代,为了更好地推进工匠精神的融入与渗透,我们也要积极完善师资建设,打造基于工匠精神传承的思政教师团队,以此来引领学生工匠精神与思政素养的培养。

教师培训与提升。培训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此,面对数智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以及工匠精神融入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也要为思政课教师创设有效的培训平台,促进他们的提升与成长。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工匠精神学习”等相关活动,不断丰富他们的工匠精神认知,提升他们对于工匠精神教育和思政课融入的把握能力。此外,高职院校也要积极牵线相关专家和企业工匠人才,然后开展工匠精神交流会,为思政课教师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提升他们的教育实践能力,全面推动思政课教学和工匠精神教育的融合。

建立工匠精神研究团队。高职院校应当立足数智时代下社会对于工匠型人才的需求,加快建立工匠精神研究团队,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开展。例如,可以组织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工匠人才共同组成工匠精神教研团队,围绕工匠精神的理论教学、实践活动设计、文化传承等展开研究与分析,探索工匠精神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推进的有效路径,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内涵性与有效性。

总之,在数智时代下社会对于综合型、工匠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也要创新理念和模式,积极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教学中来,以此来促进工匠精神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推进,不断提升学生的工匠意识、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为他们在未来更好地就业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工匠型人才,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本文基金资助:1、2024年厦门市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数智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课题编号:ZJKT202401;2、2023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和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JAS23363。]

(作者单位: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361000)

2025-01-16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5871.html 1 数智时代工匠精神 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