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卢志伟 王改侠
党的十九大以来,数字经济特别是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迭代更新,已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核心要素。数字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数字人才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力”和强力“加速器”,已成为各国、各区域竞相争夺的关键“战略资源”。当前我省正全力推进数字河北建设,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作用,走既明确分工又协同发力、“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数字人才引育之路。
政府发挥“筑巢引凤指挥棒”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服务管理和生态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加快谋划制定河北数字人才引育中长期规划,同步设计出台配套细化措施,围绕引育标准、培养方式、考核评价等,建立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全生命周期政策保障体系。特别要注重探索推进创新成果分配机制和薪酬制度改革,把成果转化绩效纳入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的创新能力评价,完善研究项目容错免责机制,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动力活力。
夯实产业基础。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推进集成电路、现代通信、新型显示、光伏、基础软件、大数据等“六链”发展,动态更新产业链图谱,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引育优势企业,聚焦“两图、两库、两表”(重点产业链全景图、产业布局图,目标企业库、重点项目库,重点园区表、重点企业表),在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打造一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细分行业领域“单项冠军”,建立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加快引育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推动优质企业加快上市。
促进数实融合。“点”上树标杆,“一企一策”推动企业开展数字技术集成创新应用,加快推进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工厂、“数字领航”企业。“线”上育场景,“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改造升级,打造一批数字化协同示范平台,从钢铁行业入手,培育一批行业数字化转型优秀典型应用场景。“面”上创示范,“一园一策”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加快园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以共享制造为核心的智慧园区。
构建良好生态。搭平台促人才集聚,整合省内优势创新资源,加快建设海外离岸引智平台,全力支持燕赵钢铁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开辟数字人才引育“绿色通道”。抓项目助创新发展,以项目为载体吸引数字人才开展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全链条配置创新资源,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中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强服务优成长环境,推行资金使用“包干制”,赋予领军数字人才更多技术路线决策权和项目调整权,扩大经费管理自主权。打破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非公组织、社会团体、自由职业专技人才职称申报渠道,实行职称评审“一步到位”政策。建立推行燕赵英才服务卡制度,为数字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出行、就医等服务保障,着力提升河北人才竞争软实力。
企业发挥“集贤聚能主引擎”作用,持续改善提升数字人才引育质量效益
注重外引内育。“内育”,主要是健全数字化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从薪酬结构、职业发展、团队建设、员工关怀等方面,优化职业发展通道,建立灵活高效的人事管理机制。实施业务、技术、运营人才跨部门轮岗交流,构建复合型数字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外引”,主要是实行紧缺人才清单制度,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推进产教融合,设立企业基地班,共建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定制化招聘数字化人才。建立兼职引进、科研合作等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引外部专家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高端数字人才集聚。
注重全员培训。完善专业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员等岗位能力模型和评价标准,明晰各层级数字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化专业平台、系统操作集训,推进数字技术、数据治理、数据安全等专业培训。建立完善培训体系,设立“数字能力中心”等专属机构,开发系统性培训教程,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建立案例库、场景库,针对不同专业、岗位分级分类推送,推动数字资源开放共享。
注重营造氛围。选树推广典型,定期表彰数字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宣讲案例做法,开展经验交流,形成标杆示范带动效应。拓展交流渠道,组织企业间的互访调研、学习参观,积极参与政府、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举办的数字会议活动。创新丰富载体,积极组织数字知识竞赛、创新大赛、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推动数字通识与业务实践深度融合,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宣传力度,定期总结数字化发展成效,交流创新管理举措,编印相关理论文章和成果范例,利用微信工作群、数字内刊等载体广泛宣传发布。
高校发挥“孵化催化主阵地”作用,全流程高水平实施数字人才培养
完善培养体系。高位规划布局,将数字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在充分调研和科学精准分析河北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基础上,个性化设定数字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学校主体建设、企业技术支撑、社会延伸参与的数字人才培养推进机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智慧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综合管理平台、专业评估系统、网络教学综合支撑环境等运行机制,实施教务数据共享成效追踪,努力实现学生——教师、数据——设备、环境——资源的多元交互。
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采集分析数字产业侧需求信息,针对性调整专业结构,相应增设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数字领域专业,同步精准匹配学科课程和师资队伍。加强课程建设,加快建立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库,运用物联网、5G、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展情景仿真教学,创设面向应用场景、对接生产流程、贯通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建设“高校+企业+产业”综合课程平台,实施项目任务式教学,将企业数字业务融入教学实践课程,促进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技术创新无缝对接。
优化培养环境。校企共享产学研资源,协同实施学工学徒、顶岗实习等数字人才多元培养,合力推进课程教学、科研设计与企业技术改造、创新需求深度适配,加快联通高校、企业研发平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定向转化。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成立合作理事会统筹推进学院运营,共享技术设备和数据资源,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推进小试、放大试验和中试生产,实现小批量试产和快速上市,助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校企共育师资团队,畅通双向流动机制,以项目为标的建立专兼结合的模块化教学队伍,企业数字技术人员入校园任导师,高校教师入企业轮岗锻炼,协力打造创新思维强、专业技能高、实战能力优的数字教师队伍。
强化培养管理。多维评价育人成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精准采集学生学习空间、教学互动平台生成的数据,基于群体特征开展智算分析,对个人学习成效作出研判,提出短板预警和个性建议。同步构建学生多维度成长画像,形成学情报告,实现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与全要素、综合能力横向评价的有机结合。多元支持学生成长,采取“大平台+微服务+强互联”模式,构建智联学生一站式服务社区、智慧文体活动数字矩阵等集成化数字服务平台,推进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服务等系统互通互享,实现全流程管理数字化协同,全面提升数字人才培养质效。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