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新光
每逢周末、节假日,许多地方的科技、文博场馆人气爆棚,成为孩子们研学的最佳目的地。伴随研学市场持续升温,研学游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研学旅行成为学校之外的“有趣课堂”。
面对研学旅行巨大的需求,河北的科技、文博场馆如何发力?研学游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有研有学”?
“行走的课堂”受热捧
2024年12月21日,“长城两边是故乡——冀蒙古代文物精品展”迎来第一个双休日。
在河北博物院7号、8号展厅,记者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观展,“此次展出的文物不仅数量大,而且极富特色”“听说很多文物都有故事”……
本次展览展出的文物有400余件,品类丰富,包括河北博物院院藏的鎏金芝鹿纹三足银盘、敕宜速金牌和银牌,内蒙古博物院藏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的金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太子城遗址出土“内”“宫”字款砖,以及呼和浩特博物院藏僧帽壶等。
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河北加快培育研学游新业态,持续打造优质研学游产品,研学场景不断上新,一大批精品线路成为“行走的课堂”,让游客在旅行中与美相遇、与诗同行。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是一座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今年推出了“我在保定修化石”“恐龙守夜人”等科普研学活动。该馆社会教育部工作人员常青说:“每次活动报名都很火爆。我们希望通过科普研学游这种亲身参与、观察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唐山市科技馆科普研学游以参观展厅、观看特效电影、疯狂科学秀场表演为基础项目,增设压印徽章、3D打印、金属雕刻、特种机器人表演等动手参与项目。
研学游,“游”是形式,“学”是实质。科普研学通过生动演示、情境创设、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严肃而厚重的红色文化,也可以通过新潮的方式“圈粉”年轻人。太行山红色记忆手绘地图、小八路冰箱贴、师长公文包……在涉县红色记忆小镇文创商店,记者看到,各式各样的红色文创产品让前来研学的学生们爱不释手。
涉县红色记忆小镇成为游客到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场所。小镇制定推出14种研学课程,从打绑腿、扔手榴弹等军事训练,到推独轮车、挑水、犁地等革命生活体验,让青少年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亲身体验和感受这里的红色文化。
许多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各大科技、文博场馆参观,将书本中的知识“搬”进旅途中,同学们的参与意愿很强。
作为研学实践的主要场所,博物馆日益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河北博物院对馆藏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策划推出了“追溯之旅 红色冀忆”、探秘“国宝”等一批精品研学课程。截至2024年12月末,河北博物院先后开发高水平研学项目10余项,吸引参与观众上万人次。
研学游新赛道需“提速”
河北发展研学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河北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包括众多的科研机构、高校和科技企业;另一方面,河北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无论是历史文化遗址,还是自然风光,都为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众多研学方式中,科技、文博场馆研学占比较大,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一项调查发现,河北场馆研学活动主题以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为主,研学活动开展形式以单纯参观讲解、参观讲解+趣味体验为主,研学时间短,时长以1天和半天为主。
虽然河北研学场馆很多,但是放眼全国,我省博物馆多是市级、县级博物馆,馆藏资源较为匮乏,文博场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不高,与学校间的合作较少,缺乏研学专业人才,课程研发不足,缺少创新产品。
研学旅行是一种通过旅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并非“旅游+”,本质必须落在“学”。一项调查显示,我省研学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科技与文化、旅游的融合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研学旅游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的运营和推广团队。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作为一种文旅“新赛道”,研学游涉及学校、旅行社、研学营地、研学基地等机构,教育、科技、文旅、文物等部门联手,加强协同,以全链条、全环节、全覆盖的监管规范服务标准,共同促进研学市场健康发展。
打造研学旅行“亮点”IP
研学旅行的本质是教育和学习,要让孩子在游览中学习,不能把研学游简单办成观光旅游。如何才能实现“有研有学”?
河北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河北博物院社教部主任刘卫华建议,将文博场馆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培育推广具有河北地域特色的馆校合作新模式。
“科技、文博场馆开发多种多样的科技旅游、文化体验产品,如时空穿越、VR太空遨游等,举办科技文创产品展会,提升研学旅行吸引力。”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河北省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研学专委会秘书长徐宁说。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曾磊表示,研学机构要练好内功,做好研学内容开发。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挖掘特色主题,丰富研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趣味性、知识性、科普性相结合。场馆研学的核心是课程设计,在研学课程设计中,要加强与校内课程的衔接。
每一家文博场馆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文化和精品展品,要深挖馆藏资源,打造研学旅行“亮点”IP,让文化真正“流动”起来,这成为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加强对文博场馆资源的挖掘梳理,厘清各类资源的特点并进行资源整合。
沧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苏荟洁认为,文博场馆研学应从单一的“参观式”学习,变为多元化“参与式”学习,让文博场馆变成“行走的课堂”。
沧州市博物馆精心打造“博物馆里的手抄报”主题研学活动,每期选取不同的研学主题,如“远古人的一天”“我为文物做件花衣裳”“文物中的科技与狠活”等,以“课程讲解+思维拓展”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手抄报绘制,重新整合知识脉络,并在二创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独特理解。
少儿启蒙、青年启志、老年启情,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研学旅行需求。研学旅行不只是小朋友的专属,也应让更多的“大朋友”加入其中,享受科技、文博场馆丰富的教育资源。
在这些方面,河北一些文博场馆正在探索、尝试。河北博物院针对青少年群体,策划了“国宝”奇缘研学项目,通过展厅探秘、互动讲解、知识答疑等形式多角度诠释“国宝”的前世今生;针对老年群体,专门策划“银龄陶瓷技艺坊”老年美育研学项目,依托河北四大名窑,为老年群体开设陶瓷制作体验课程。
“推动科技文化场馆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构建全生命周期群体研学大市场。”徐宁认为,针对省内外中小学生,丰富科技文化研学课程和服务设施,设置科技学堂、夫子课堂,打造成为全国研学旅行基地;积极开拓针对大学生、家庭团体、社会文艺青年、老年人等群体的科技文化研学旅行产品,做大研学旅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