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陛
高校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互联网+”理念指导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为教育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提供新支撑。故而,本文在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基础上,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入手提出可行性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旨在促进“互联网+”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信息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得到高度重视,各类信息技术发展成果依然成为加快高校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泉。高校要充分意识到教育信息化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并在该领域进行更多有益探索。
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5G、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广泛扩散并应用,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往、学习、生活与生产方式,还推动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高校教育信息化作为动态发展过程,内涵十分丰富。一方面,它以通信技术为手段、数字校园为技术基础,在高校图书资源、科研、教学、管理等环节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从而显著提升高校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加快这一进程,有助于高校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以建设信息化校园、提升办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目标的改革过程,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此外,它重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其作为动力源泉,促进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变革,推动教育新形态构建。
总体而言,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以先进信息技术发展成果为支撑,以教育现代化发展为目标的一系列教育变革。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信息化路径
一、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
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是具备主观能动性的实施主体,是决定其发展进程的关键性因素。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从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入手开展各项工作。首先,高校应明确建设规划,在准确理解“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规划,形成指向性文件,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其中要重点体现系统应用升级和数据架构设计。其次,高校要重视高等教育与课程本身的信息化建设,针对本校办学条件改革教学理念、策略、教材和课程体系。再者,高校要结合本校教育教学管理需求,引入相应的激励制度,以提高各参与主体的工作热情与主动性,促使其主动、高效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一般而言,高校可以借助精神、物质两种激励方式激发相关参与主体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创新与实践热情。其中,精神层面的奖励主要人文关怀与公平激励两种形式,精神层面的奖励主要有金钱、物品两种形式,高校需要结合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选择其中一种融入管理机制,或者将不同激励方式加以整合之后融入管理机制。
二、完善校园信息数据库
“互联网+”引领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发展聚焦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有力推动教育工作协同。因此,高校要完善校园信息数据库建设,有意识地对师生生活、服务、管理、科研、教学等方面形成的数据进行收集、整合、挖掘、应用,促使信息流在各个岗位、部门之间高效流通,凸显“互联网+”优势,促进教育工作协同发展。这要求高校首先应合理分配预算,推进校园信息数据库建设。具体而言,要全面评估技术资源,明确当前和未来阶段的技术需求,预估相关技术、软件、设备的更新、升级成本;据此拟定短、长期预算计划,结合财务状况设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其次,高校要加强大数据应用,促进校园信息数据库作用的充分发挥。比如,与其他高校合作共享数据视角,深挖数据价值,通过跨校合作获得更多视角和更深入全面的分析结果,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依据。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校园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任务,这需要学校持续在技术投入、数据管理规范、安全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保持校园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时俱进。比如,重视数据库建设和维护的技术支持,确保数据准确完整;健全数据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数据流程,保障数据安全合法使用。
三、推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应对人才的作用引起重视,不断推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挖掘、培养出一批对网络、信息、数据具有深厚理论基础与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奠定基础。首先,高校应加大信息化人才培训力度,通过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加强参与主体对教育信息化理念、方法的学习。为了保障培训实效,顺利达成培训目标,高校要结合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本校办学特色,丰富培训课程的种类和形式,并在培训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促使相关人员就教育信息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点、痛点问题进行反馈和探讨。其次,高校还要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并明确招聘标准,以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和完整性,保证其整体技能水平。比如,高校可以结合本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信息化人才引进标准,加大信息化人才引进力度,为人才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实现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最后,高校要根据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拟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对专业能力强、态度积极、在推动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与奖励,以激发其工作热情。
结语:综上所述,“互联网+”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尝试将先进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提供新支撑。高校可以在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内涵基础上,通过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完善校园信息数据库、推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将“互联网+”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肖银洁,吕宏山.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教学新形态的风险审视与纾解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23(2):24-32,92.
[2]张俊青等.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4):49-55.
[3]李长保,金鑫。“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2):66-69.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