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佟苗苗
将产业与教育进行紧密结合,即产教融合可以弥补传统教育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异。传统的教育注重点在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将两者进行融合恰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从产教融合下的研究生的新模式培养的背景意义、实施机制及相应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及深入的讨论。
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企业界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因此,产教融合应运而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通过两者的合作共赢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强强联合,是实现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一种新的模式。
近年来,特别是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以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政策之一。但在当下,产教融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内涵却并不明确,在实践中也缺少指南,由此也引发了很多问题。比如,我国在研究生领域的产教融合往往过于重视“深度”而忽略了“实质”,即对于产业问题的解决和长期技术创新需求的注重。产教融合的“深度”,或者说程度,可以根据产业需求和学科需要灵活确定。过于注重“深度”而忽视实质,必然造成名不副实,使得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难以为继。一般观点认为,产教融合有深度大小的区分。比如,“浅层次”的融合包括企业提供生产实训实习基地、委托课题研究等形式,“深层次”的融合则包括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等形式。校企双方应该追求产教的“深度”融合。
高校结合自身的情况也在进行“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这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每个学校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特色专业有着不同的结合方式。如电子科技大学在“面向国防重大需求的校企科技攻关项目”中,与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能够满足电子对抗、移动通信、安防等国防与民用领域的核心元器件。这类项目属于纯科研类,育人目标弱化,反映出对产教融合目标认识存在偏差。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兼顾的项目,大都是校企合作全面深入且时间长的项目。如浙江农林大学“校企结缘,仙草下凡”项目,以铁皮石斛技术创新为纽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共同申报国家重点项目、共建科研教学平台、共编教材、共享团队,联合攻克了铁皮石斛繁殖难、种植难、质量不稳定等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把一棵草进而发展成一个产业。这类项目体现科教融合的理念,注重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我们思想坚定,不断利用科技信息探索把握好就业前景,使得产教融合在高等教育上走出一条康庄大路。
实施机制
一、产教合作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包含了两者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等。校企合作开发研究生实践课的教材,满足了学校对于优质课程和教材资源的需求,在我们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里面,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研究生。引企入校、引企驻校、引教入企、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合作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实践教学
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践教学,通过去企业进行实践项目以及实习这些手段,将学生从教科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引到实际应用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高校研究生的办学方向。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可以相应地增加一些收入,提高自己生活的幸福感,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等信息,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三、师资培训
对教师进行培训,这是保障产教融合的重要措施。师资培训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教师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需要具备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高校的教师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职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创设实习基地,兴办专业产业,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对校企融合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相应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明确专业定位的需要
通过校企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设置岗位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课程开发应考虑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通过与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和沟通,将有关教学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配套来准确定位人才。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将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资料均来自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资料体系。在课程评价方面,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校企双方共同编写教材,聘请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能够先从讲义入手,然后根据实际使用状况,逐步修正,过渡到校本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
二、校企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
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忙。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项目投资经营。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如联合创办实验室、实训基地等。
结论
新时代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是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产教合作、实践教学和师资培训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育与现实需求之间的鸿沟。相关政策的支持也为产教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工作,促进学生高水平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
[基金支持:黑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级重点项目(JGXM_YJS_2022019)。]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黑龙江省 哈尔滨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