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

□李欢

“大思政课”自实施以来,各高校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集聚各方力量资源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各高校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育人效果得到提升。但也存在着整体规划不完善、“大思政课”队伍建设较为薄弱、社会大课堂有效利用程度偏低等问题。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还需要凝聚众智,久久为功。

强化组织领导,搭建育人“大平台”

目前,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针对“大思政课”建设已出台过很多文件,从顶层设计上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进行了宏观指导,但是要真正落实好这些要求,还需要立足本校实际,制定符合本校情况的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深入开展整体统筹和系统谋划,明确建设目标、实施路径和方法手段。其次,要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布局,在资源配置、条件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要定期研究解决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设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最后,要完善校内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学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学院等教学单位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课”工作机制。

用好人才资源,构建育人“大师资”

一方面,要提升专职思政课教师素养,对于专职思政课教师要加大培育力度,落实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加强高校之间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学习,借鉴吸收优秀思政教师的经验做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研修,切实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要健全兼职教师制度,选聘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优秀管理者、社科理论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代表加入思政教师队伍,走进高校为学生讲授思政课;聘请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讲好“大思政课”;建立思政课教师与高校宣传部门、学工部、团委协同育人机制,创建全方位、多层次、互动性的育人环境,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强化实践教学,打造育人“大课堂”

要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场域的局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各高校要制定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指导方案、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健全“指导保障+成效考评+评优表彰”的实践评估机制,确保实践教学有效开展;要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结合自身特色,设计主题鲜明的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放到实践中去讲,增强思政课的鲜活性和生动性;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特有的红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例如各类革命旧址、历史人物故居、革命历史博物馆等,设计红色研学项目,举办学生红色微电影、经典红色微课堂等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思考、在实践中深化认知。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SZKT-2024055)】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2024-12-0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3371.html 1 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