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云南省威信县水田镇的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革命文物,是威信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当地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水田镇革命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水田镇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即“花房子”,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遗址,是云南省具有重要地位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之一。该旧址始建于清代,是一幢穿斗式木结构瓦房,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威信县水田镇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云南的第一站,1935年2月5日,中央纵队进驻水田寨,中央政治局在水田花房子召开常委会。这次会议,完成了遵义会议上未能解决的组织领导问题,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指示。这一历史事件赋予了水田镇这个地方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得“花房子”成为后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1987年,该旧址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田镇革命文物保护的措施
近年来,威信县为确保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的完整性和历史原貌,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划定文物的保护范围。以围墙为界,东面围墙长64.6米,临小路;南面以坝子边缘为界,长32米,临农户承包地;西面围墙长66.6米,临小山坡;北面围墙长34米,临农户承包地,保护范围面积2121.2平方米,还建设了保护范围外30米内控制地带。限制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防止因建设活动对旧址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修缮和监控文物旧址。邀请了专业的文物保护团队,依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团队采用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防水、防腐、防虫等处理技术,对破损的墙体、屋顶、门窗等进行精心修复,力求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建立了完善的监控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旧址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控,及时发现并阻止任何可能的人为破坏行为。
水田镇革命文物利用的路径
乡村振兴能够推动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亦能够赋能乡村振兴。水田镇在乡村振兴中,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既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也加强了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精准功能定位。在红色教育功能上,把旧址打造成为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研学活动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在旅游观光功能上,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文化服务功能上,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如提升红色文化广场、红色记忆主题餐厅的品质等,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文化娱乐和休闲服务设施。
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线路规划上,根据革命文物所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和特色,精心规划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注重线路之间的串联性和互补性,形成完整的旅游体验闭环。在突出主题上,每条线路围绕一个或多个核心主题展开,如“扎西会议”“长征之路”等,增强线路的主题性和吸引力。在服务配套上,完善线路沿线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和服务,提升游客的整体满意度。
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组织游客们前往附近的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参观学习,通过实地参观和讲解员的讲解,加深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开展红色课堂进学校进村庄,邀请专家学者、党校教师、干部学院老师到水田镇开设红色课堂,为游客和当地群众讲解党的历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思想,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
水田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水田镇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让革命文物发挥最大作用,使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这一策略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
让水田镇的乡村振兴更出彩。水田镇打造红色旅游打卡地,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还促进了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播。通过将厚重的长征史、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也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品位,使得水田镇在众多乡村中脱颖而出。
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促进了当地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加速发展,水田镇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因此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同时,红色文化的传播也提升了水田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当地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弘扬了伟大的革命奋斗精神。当地人常在劳作之余汇集到这里听讲解员讲红色故事,一步步地变成了自己讲,而且讲得生动自然,常从历史讲到现实讲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在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群众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来,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总之,威信县水田镇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这一工作的不断深入与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水田镇将成为一个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红色乡村旅游胜地与乡村振兴的典范。
[项目基金: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会智库项目“云南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项目编号:SHZK2024332,阶段性研究成果;云南扎西干部学院(2024年度)院级课题“滇东北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项目编号:YZY2024—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扎西干部学院,云南 昭通65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