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

关于民办高校主题班会组织实施的 探索与思考

□刘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就阐明了大学之道,即通过弘扬自身所具有的优良品德,不断废旧图新,并最终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是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当今大学理念的最好借鉴。德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之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大学的德育形式愈加多样化,主题班会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民办高校作为一支后起之秀异军突起,在教育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因自身体制的特殊性,其德育工作还担负着维护学校稳定、提高学校美誉度、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职责。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利用好主题班会这一主要教育阵地?如何通过优化主题班会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向着合目的性、规律性于一体的方向发展?文章以此为中心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主题班会在民办高校组织实施的现实意义

主题班会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学习经历比较复杂,受之前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入学后很难适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大学模式。尤其当下的大学生多是“00”后,他们渴望独立,崇尚自由个性,善于表现自我;兴趣广泛,好奇与浮躁并存。部分学生学习自律性较低,应付心态普遍;知识面狭窄,专业能力薄弱。

主题班会在由过去传统班会“被动接受转化”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尽量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力求在开明、民主的教育氛围中,增强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碰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由此将外在的要求内化成自身的信念,从而实现主题班会的教育目的。因此,主题班会作为一种开放的、发展的、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收获的思想教育形式,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主题班会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题班会形式灵活,不拘一格,既让辅导员的设计实施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符合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态,从而吸引大学生加入主题班会的组织实施队伍中来,给学生提供一个献言献策、自由发挥的平台。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创新意识,拓展知识面,又让学生在主题班会组织实施进行中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目的。

此外,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让辅导员、班主任、组织员等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更好地找到学生工作的有效切入点,从而提高辅导员的个人职业修养和学生工作管理水平。

民办高校主题班会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不少民办高校所开展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主题、形式、内容的设计上科学性不足,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积极性整体不高,学校自身特色、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具体表现为:

一、主题班会设计创新性不足

班会主题目的性不明确。主题班会若要保证其应有的教育效果,首先应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现在包括民办院校在内的不少学校都未能将主题班会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及德育工作计划之中,在确定主题班会的“主题”方面,存在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主题班会不同于常规班会,内容要求集中,力求围绕一个中心议题,使“主题”形成的教育效果能一直延伸下去。

此外,主题的确定还应考虑整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校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贴近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负责;面向未来,班会主题应涉及学生未来专业发展、职业发展、自我发展等多个维度,内容应关切学生五大素质的整体提高,探求课堂内外协调的教育的整体素质。

主题班会开展的内容形式单一。为了更有效地展现主题班会的内容,与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接受认知,在考虑班会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创新班会形式。但在实际工作中,不管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老套等问题。

在设计、组织主题班会时,管理者容易忽略教育对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感受,常常站在自身的角度主观臆断。作为教育者也存在着对主题班会重视不够,班会粗制滥造等问题。管理者将学生管理的重点放在遵守校规校纪、遵守法律等“不可为”的方面。思想教育工作应及时化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困惑、社会实践中的疑虑,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质,确立人生目标,释放青春激情……创新班会内容,丰富班会形式,是做好主题班会最重要的一步。

二、学生参与互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主题班会之“主题”的意义寓于班会活动之中,而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多采用学生发言的方式,师生交流互动性不强,单一、枯燥、被动的教育形式很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

此外,学生能动性的高低与班会主题内容、开展形式息息相关。只有选取学生急需了解、感触最深、颇感迷茫困惑的题材,才能增强吸引力;只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调查显示,教育对象(学生)情感投入的深浅决定了教育效果的高低,因此,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主观能动性是发挥主题班会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

三、主题班会的课程化、体系化建设有待深入

随着德育工作的深入进行,各高校认识到学生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纷纷出台了相关规定政策完善加强主题班会课的建设。但目前民办高校的主题班会课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存在内容随意大、上课无教案、课后无总结等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中大部分的主题班会仍是个人设计,而不是有组织的规划行为,也很少采用统一备课或统一设计内容,更多仍以教育者个人的知识储备、素质修养、经验体会为基础,自行查阅资料,设计班会内容,致使班会质量参差不齐,不稳定,难以保证教育效果。

民办高校主题班会组织实施的策略探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丰富班会内容、创新班会形式。一场成功的主题班会能够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提高认知水平,激发受教育者对班会所传达的主题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而这离不开对班会整体的优化设计。

首先,班会内容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主题班会的内容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在考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既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又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既要生动有趣,又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班会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便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应有着不同的内容观点。此外,民办高校还应立足本校文化特点,充分利用校本文化教育资源,将校本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糅合,在主题班会中进行展现。

其次,班会形式应坚持“科学设计”的原则。主题班会的内容形式要组织严密、环节紧扣,敢于摒弃主题班会一成不变的形式,选定有针对性、教育性、实践性的主题。在组织进行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理论说教、灌输模式,灵活采用辩论、演讲、表演、情景剧、竞赛等形式,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企业参观、教育基地观光等方式,使主题班会更具有趣味性、生动性、互动性。让学生乐在其中,从参与互动中受到教育,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场成功的主题班会绝不仅仅是条条框框知识点的堆砌和文字的简单传达,学生的参与度是班会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要提高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求选取的班会主题能引发大家的共鸣,激起认同。这需要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熟悉班级班情,有效地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在班会素材的准备上,辅导员应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案例、视频、图片、笑话等素材来论证主题观点,加深学生感受。在班会实施过程中,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载体,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简单的总结。

鼓励学生参与主题班组的组织实施,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发挥学生自身潜能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另一方面组织班会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进一步优化班会效果。

推进主题班会的课程化、体系化发展。实现主题班会课程化、体系化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来考虑:首先,在横向维度上要合理规划班会内容。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各式各样,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核心要求的基础上,整合归纳学生的发展方向,以此为大纲制定相应的班会主题模块。考虑到学生专业的不同,在学校统一原则方向的基础上,结合各学院学生特点、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主题班会课程内容。其次,纵向维度方面注重梳理班会课程体系。对于每个主题班会课的课程单元,要将内容整合,制定最完善的课程主线和思路,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具体的灵活说明。

辅导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是实现主题班会课程化、系统化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发挥每个辅导员优势和长处,才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将每个主题班会、每个模块的主题班会、每个系列的主题班会做精、做实、做到每个学生的心坎儿里去。

主题班会是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从班会主题到表现形式,从整体规划到分层展开,如何将主题班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作者单位: 青岛电影学院,山东 青岛266520)

邮 箱:abcd518@126.com

2024-11-2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2970.html 1 关于民办高校主题班会组织实施的 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