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萌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并进,既夯实经济基础,又深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精髓。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文化资源的瑰宝,是展现文化自信、塑造国家形象及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平台。河北作为长城文化资源富集的省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精神与长城精华,在新时代现代化征程中,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被赋予了新使命,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河北汇聚长城诸多精华段落,为深入挖掘其文化景观与时代价值,河北省文旅厅精心策划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四大主题、十二条精品线路,旨在讲述长城的古今故事,传承长城精神。以石家庄市为核心,其中一条精品线路尤为亮眼,聚焦于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串联起土门关驿道小镇、西部长青休博城、中山古城考古遗址等,直至秦皇岛驿道风景区及井陉地都村,最终跨省延伸至山西娘子关,形成一条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之旅,不仅展现了长城沿线的壮丽风光,更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石家庄段在品牌建设、文化遗产活化及文旅深度融合方面已初具成效,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在品牌建设上,应深入挖掘长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创意设计、故事讲述等方式,打造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是视觉形象、文化符号或是互动体验项目,旨在增强游客对石家庄段长城的辨识度和情感连接,使其成为游客心中难以忘怀的文化地标。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对长城的历史遗迹进行精准测绘、数字复原和虚拟展示,让古老的长城文化以更加生动、便捷的方式触达公众,提升文化体验的沉浸感和互动性,进一步增强游客的记忆点与归属感。
对于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需采取“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长城本体进行监测、修缮和保护,确保其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受损害。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利用模式,如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举办主题展览、开展研学旅行等,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焕发生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与社区共建,在长城保护中加强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建立与当地社区的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居民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文旅融合方面,应以长城文化为核心,整合周边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促进文化消费和产业升级。通过举办文化节庆、学术交流等活动,增强公众对长城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同时,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思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和互动性,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石家庄段)的建设,无疑将为石家庄乃至整个河北省的文化软实力增光添彩,不仅可以深刻挖掘并弘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可以直接催生旅游、文化、交通等多元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的新动能。项目的实施,不仅能直接促进当地居民就业,为其提供更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将有力推动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攀升,为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城乡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与深入,加速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
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蓝图的引领下,我们应当勇于担当,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新范式与创新路径。长城,这一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我们应以时代为笔,以创新为墨,精心勾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石家庄段)的建设蓝图,让这座古老的历史丰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璀璨夺目的新生机与无限活力。
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与高效实施,我们将不仅实现对长城本体的有效保护与修复,更将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打造成为集文化传承、教育普及、旅游观光、科研探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高地。这样的探索与实践,不仅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更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贡献不可估量的力量。
[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四史”研究专项)(CXZZZX2023011)]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