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卜懿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外语专业作为培养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交流的专业外语人才的主阵地,也应与时俱进地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此,本文浅析高校外语教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并探讨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心,更是促进我国在国际舞台屹立、发展的源泉动力。新时代下,如何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已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对此,教师应与时俱进地优化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案,加强自身思政理论素养,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并明确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进而培育出更多既具备良好思政素养,又坚定文化自信的优秀外语专业人才。
高校外语教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旨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时,面对跨文化交流能够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思政素养,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外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思辨能力。这也要求教师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时,应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和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比和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进而加深其更加准确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二、培养能传播中国文化的外语人才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增加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日后在国际平台传播中国文化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外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等教学环节中,也能够使学生在全方位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用流利的外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准确地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一、结合文化导向,优化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与内容
要提升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应结合文化导向,不断优化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与内容。首先,教师要明确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理念。高校外语教师应秉持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以外语为工具了解外国文化,同时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这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外语课程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是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次,应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比如介绍西方节日时,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同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以锻炼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意识。同时,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铸牢学生理想信念之基。此外,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可以引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利用慕课、影视作品、电子书籍等作为教学资源,丰富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中国外交官在联合国活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视频,增强学生对外语学习作用和意义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创新辩论赛、情景剧、诗词翻译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技能,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各类文化活动、竞赛等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强化其文化认同感,提高其文化自信。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外事志愿服务团、经贸语言服务团等组织,在对外交流中为更好地展现中国形象、展示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贡献力量和积累经验。
二、强化师资培训,提高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外语教学通过强化师资培训,提高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外语教师师资培训活动应明确以强化文化自信、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核心培训目标。旨在通过培训活动,加强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使教师能够在外语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高校要不断丰富师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思政教育理论教育、最新相关政策和课程思政教育前沿动态,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对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以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并创新应用如案例分析、情境教学、文化对比等教学模式,自然而然地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再者,高校开展师资培训活动也要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如利用好慕课、学习强国等线上平台,为教师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线下则通过教研活动、工作坊等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高校也可以邀请课程思政教育领域的专家来校讲座,分享经验和心得;组织外语教师轮流到其他高校参与专业性的讲座培训活动,或组织教师观摩优秀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外语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
首先,高校外语教师应主动更新教学理念,不仅要教授学生外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外语学习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其次,在日常外语教学中,教师应精心选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语教学资源,如经典古诗词、传统节日、历史故事等。并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明确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上让学生翻译、解读和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另外,教师可以借助VR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戴上VR设备,在虚拟世界中体验中西方重要传统节日的真实活动场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联系,增强文化自信。或是布置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以中国文化为主题,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学习过程,在探究和实践中激发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教学反馈评价。一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课程思政教学,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因材施教,提高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建立健全反馈与评价机制,从而了解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情况和对教师教学活动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文化自信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优化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与内容、提高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增强外语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等策略的实践,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具备良好思政素养的外语专业人才。
[课题来源:2023-2024年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程思政专项(项目编号:2023XJJGKCSZ241460)课题名称:文化自信视角下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外语教学的路径研究与实践]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06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