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望长城

遇见芦台(报告文学)

农民在展示刚捕获的稻田蟹。 董军 摄

□陈晔

这里是稻米之乡;

这里蟹肥膏黄;

这里是自行车的海洋;

……

这里是芦台!

秋日里,走进芦台经济开发区,发现她恰恰像一枚金黄的稻穗镶嵌在冀东平原。

为什么是金黄的稻穗,因为这时正是稻子黄熟时节,我的眼前就是真实、荡漾稻花香的稻田,是芦台稻农口中的扣儿蟹。入目,即是鲜嫩金黄,由不得你不畅想,由不得你不内心蓄满一种稻花香甜。

如果不是亲自来,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不识芦台真面目”呢……

近水芦台

芦台经济开发区地形像一艘航空母舰。这艘航母“连”着京、津、冀。有水,“航母”才能出海。

芦台濒临渤海,距北京东六环120公里、天津市区60公里、唐山55公里,位于天津市东北部,地处环渤海经济区核心,位居京津唐和曹妃甸中心地带。

芦台本属河北省。因河北省会由天津迁保定,后又迁往石家庄,天津升直辖市,芦台、汉沽两个国营农场仍属河北。今天的芦台经济开发区就是以前的芦台农场。

芦台经济开发区所处特殊位置凸显其重要。要想“识得”,还真的要深入进去。

芦台近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方“水”养着芦台人。他们盯着“水”过上好日子:成功治理盐碱地,发展稻蟹养殖,融入京津冀经济圈……

芦台经济开发区今非昔比!

螃蟹喜欢水,稻子喜欢水。芦台是天津小站米主产地。因为有水,这里的水稻乌乌泱泱,是水稻之乡。芦台离海近,人们爱吃海鲜,这里也养螃蟹。

芦台人的智慧就在于很好利用了水,把“天时地利人和”用到极致,与时代紧密契合。

稻田蟹就是近水的最好创举,一地“两种”,就像“一鱼三吃”一样,人们在芦台的水土中收获优质水稻的同时,也收获了优质蟹,稻子里有大海的味道,蟹里有稻米浅浅米香。

芦台的街

夜里,我独自走在芦台街上,街道不大,街上行人也不多。一个人走也没怕的感觉。以前,我是惧怕走夜路的,尤其是陌生地。而到了芦台,我却“胆子大”了,一个人独自放心地转。城小,居民习惯窝在家看电视。街上人不多,只是安静得出奇。

这里曾有许多平房,屋檐下,建着装杂物的“煤池子”。这些“煤池子”其实已经没多大用,搁一些多年前过期的蜂窝煤煤球、旧家具。穷家,过去的每一个都是满满回忆,舍不得扔,用又无用。一个个积满尘土,耗子们得以安家落户、生儿育女。

芦台要发展,首先要改变芦台环境。环境的改变应该从生存环境开始,这些小棚小房若保留,就没有环境改善。但拆除就要遇阻挠。芦台经济开发区的领导们也有早晨和晚上散步的习惯,当拆除会开了之后,有人对一位领导说别散步了。他偏偏去碰“横眉冷对”。他心里清楚得很,我们的干部只要出发点正确,公平公正,老百姓开始转不过弯来,事后肯定会笑脸相见。这种在干部身上体现出的“自信”是多么可贵啊!

他像往常一样在街道上散步。他是遇到了也听到了一些埋怨和牢骚。他心里想:过几天,改造好,你们就不说了!他迈着坚强有力的步子投入开发区建设中……

干部自觉带头拆,做家人和亲戚工作。在既定的时间,“煤池子”全部拆了。巷与巷之间,房与房之间,清清爽爽,干干净净。那叫一个通透通达,爽!当初“不乐意”的人,现在也美滋滋的,站在自家门口几个人说着满意的话。

谁都知道环境好了好,谁也愿意环境好!我们的人民是可爱的,只要你为了他们!

水也净了,地也绿了。

现在只是一个声音:好。环境确实好了,就像花园一样。

芦台的车

芦台有车,车是芦台的自行车。

天津是自行车的王国。芦台是自行车零部件的海洋。

享誉世界的飞鸽自行车的备件市场在芦台。在我小时候,家里一台飞鸽自行车伴随我的少年时代,那也是我家最早的“现代化”。

走进金亨通公司,你会立即进入一个自行车的博物馆。我们从入口处取上鞋套,而后走进去,各种各样的赛车自行车,代表着最先进的水平。我在意的是材料,目前自行车采用了最先进的材料,有的只有几公斤重,可以折叠,可以手提。一起来的陈女士发誓一定要为自己配最新款“装备”,她要经常骑行。

在芦台经济开发区,一些北京企业慕名来到芦台投资创业。

高端制造片区的亚联公司是代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亚联公司从北京来,一期工程101亩地,生产特种板材装备的企业世界目前只有三家,它是国产唯一的一家。最薄,能生产一毫米厚的板材!企业刚到这里,每年产值达到2亿元左右。二期工程正在建。

负责人小高,三十岁出头,眼眸中带光。企业职工全是从北京过来的,在这里孩子有学上,园区有很好的环境。为解决两地分居留住职工,该公司门卫不是男性,全是公司职工家属,她们与爱人同在一个企业工作,在这里生下了“芦台宝宝”。

“在芦台有非常好的环境,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不止一个人这样说。

一所设备设施完善,师资齐全,高端、精心打造的九年一贯制中小学为入芦台工作的企业和人才解决了孩子的上学之忧。不管是早晨我单独起来跑步的时候,还是雾中和宁雨老师及采风小分队散步的时候,都特意来到这所学校旁,听那醉心的书声琅琅。

曾记得,在秦皇古道的冶河边,遇到一位90多岁的老军工。别看90多岁,但是耳不聋眼不花,精气神倒像一个年轻人。他骑一辆老旧的“飞鸽”在广场上转悠。等着来来往往的人,义务给大家讲解新中国工业历史。他的老飞鸽至今在骑,他自豪地说:“咱中国的自行车最棒!”

他没有来芦台,如果见到车间里那些更高端的自行车,他会更加自信!

芦台之水“天上来”

芦台靠近渤海。

近水的好处是,这里是天津小站米主产地之一,且有稻与蟹共生的稻蟹米。

水的好处不言而喻。好稻有好水。这里的水异常丰富。企业引进来之后,必然会有污水,污水的处理事关营商环境,事关开发区的发展,事关生态。栽下梧桐树,方能引来“金凤凰”。这些北京天津的“金凤凰”是奔芦台“梧桐树”而来。

来到芦台污水处理厂。站在厂宣传墙边,企业负责人李景峰满怀激情坠入往事……

现在的污水处理厂曾经是芦台经济开发区的“龙须沟”,是有30多年历史的垃圾填埋场,有二十米深的大坑。因为这里地下水丰富,里面恣肆着汪洋大水。但是,搞建设要占地,它是最优之地。芦台经济开发区对土地的珍惜正是体现在这里。

以前,这是最脏最臭最差的地方。现在变成了芦台经济开发区最美的地方。五月份来的时候,污水厂里面的鸟儿们太多太多,来吃这里生长的樱桃。有鸟儿,说明环境好了。

走了很多地方,没有想到一个地方政府的一把手天天在现场。主管部门的领导则是一天三趟,其他涉及的部门天天在现场。

“天天在现场,哪一次来哪一次都在,比我来的次数还多。”

李景峰的单位在天津,从天津过来,芦台经济开发区的人永远在现场,从招投标到建成仅仅十个月时间。

十个月,要清理垃圾、清表、抽水、打基,最后浇筑是在冬天了。过年,他们大年初二即上班,而开发区的人一天没有休息。第二年1月,污水处理厂开始使用。

“龙须沟”变成“美花园”。原来填埋场发出的污秽之气没有了,只有花香鸟语,只有从远近稻田里散发出稠稠的稻米香……

早晨晚上这里都是来散步遛弯的人。有的在拍抖音、直播,有的在发朋友圈,有的干脆退休后搬回来住……

污水处理厂建好,不仅满足了芦台经济开发区需要,而且将通过架设管道,把天津宁河区的污水也处理了,等于宁河少建一个污水处理厂,一个厂把天津和河北两个区的污水都处理,是真正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融合和资源共享、共促、共进……

芦台人在“一带一路”

蔺春惠,柔柔弱弱,极其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但是比林黛玉多了一些“刚”。一弱女子与爱人在非洲干成大事业,为国争光,却是芦台出去的最具传奇色彩的人。她的丈夫张志刚在国外不能谋面,赶巧她回家照顾父母,在一个夜晚姗姗而来宾馆,也是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她和他是中学同学,真正的青梅竹马。父母都是芦台农场职工,他们是在芦台农场出生的“农场二代”。丈夫在外,她在招待所工作。夫妻不能仅靠鸿雁传书。思念若渴,她只身去找丈夫。在非洲有了自己的儿子,丈夫白天去工作,为安全把母子“锁”在屋内,等晚上才能开门。

初到非洲,有一阵子特别想家,特别特别馋韭菜炒鸡蛋。姐妹们从国内带来菜籽,种出头发丝一样的韭菜,也要炒个鸡蛋。没办法,当时就是馋。其实,是想芦台了!

张志刚的爷爷是平山人,解放后,根据工作需要分配到芦台农场,担任场级领导,是第一代农场人。从那个时期就开始进行盐碱地治理。治理盐碱地方法成功有效,历史上在芦台农场开了多次经验交流会。翻开一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的《芦台农场志》,上面写了许许多多的农业成果……

现在丈夫的事业做大了,乌干达姆巴莱工业园,满满的中国元素,也是芦台人在“一带一路”中作出的贡献。她一年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国外陪伴丈夫。只是,他们永远记得自己出发的地方。在芦台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都要第一个站出来捐款,因为这里才是家!

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时间太短,而需要走的还很多。但是从点点滴滴中,已经感受到了芦台。不需要全部都走遍,更多的是对一块土地的祈福。

有了好的环境,有了拼搏进取的人,远方和未来还会远吗?蓝图也会落在地上变成人间锦绣!

别芦台,就像徐志摩先生别康桥一样,记忆中留下一片片稻田金黄金黄的云彩。

一些人尤其难忘:王云翠,这个少年时代没机会上完初中,中年做过手术捡回一条命的女强人,乐观通达,一家人正为乡村振兴而努力,她创建了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朱其志,一个在外打工数年又回到自己家乡创业的年轻人,拥有三个合作社,实现机械化作业,还在直播带货;还有芦台经济开发区的领导,为开发区打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眼见得芦台经济开发区这艘航母一天天壮大……

啊,芦台是新时代的芦台。芦台是美丽中国的芦台。芦台是“识得真面目”的芦台。

2024-10-12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59677.html 1 遇见芦台(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