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晓晨
在当前社会快速变革与发展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绩效水平不仅关系着政府效能,也会直接影响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提升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具有紧迫性。在预算绩效管理的视角下,通过完善绩效指标、规范编制流程和加强管理监督水平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绩效水平,而且作为现代财政管理的重要工具,预算绩效管理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流程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绩效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事业单位;绩效提升
预算绩效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绩效提升路径分析如下:
树立绩效理念,构建绩效指标体系
在预算绩效管理的视角下,事业单位相关人员需要打破传统观念,同时要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绩效理念,将绩效管理作为推动单位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理念的转变要求事业单位上到领导、管理层,下到基层员工,都需要认识到绩效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还是一种能够合理分配资源、优化工作流程的管理手段,可以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因此,为了切实落实绩效理念,事业单位必须构建出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首先,单位管理人员应当明白绩效指标是衡量绩效水平的工具,要保持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在构建绩效指标体系时,事业单位要以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职能定位等内容为基础,考虑到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从而使相关的绩效指标既能够体现出当前的工作重点,也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同时,绩效指标还需要从财务绩效、社会绩效、管理绩效等多个角度入手,不仅要对服务满意度进行具体的规划,还要对政策执行效果、创新能力等方面拟定指标,保证单位相关人员在后续的工作当中能够有具体的指标参考。通过将绩效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事业单位可以为员工设定清晰且具体可操作的指标,为后续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控等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据。另外,事业单位还需要对已经设定好的绩效指标进行定期评估。通过收集员工反馈和客户服务满意度等方式,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全面掌握单位的具体工作成效,并结合绩效指标进行评估,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可以有效弥补绩效指标的不足之处,保证其能够始终和单位的实际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整体绩效发展。
明确绩效目标,规范预算编制
绩效目标是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视角下的重要依据,可以清晰反映出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在绩效目标的确定过程中,事业单位要坚持“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的工作原则,使所确定的目标和部门职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是契合的。并且绩效目标还需要从预期产出和预期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细化。一方面,预期产出可以体现出预算资金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水平在一定期限内的具体情况,包括公共产品的使用人次和服务质量等。另一方面,预期效果则会体现出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和预期产出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使事业单位能够更加明确预算资金的分配情况,并帮助其衡量和评价资金的具体使用效果。另外,在明确绩效目标后,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规范预算编制。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环节要融入绩效管理理念,同时根据单位的社会职能和业务类型进行分析,覆盖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然后对不同类型的资金收支进行分类编制,保证预算编制内容的全面性。除此之外,还要对预算编制的流程进行优化。事业单位可以采用上下结合的编制模式,提高其预算编制的精细程度。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上级确定的预算指标来编制部门预算,以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和资金需求作为依据,出具相关的预算报告,再由财务部门汇总并进行审查,如果有不符合单位发展要求的申请,可以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经过整体的修改汇总后提交给单位领导进行审批,在审批通过后再返还到各个部门中落实。同时单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采用零基预算法、固定预算法、项目预算法等进行编制,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前瞻性。
完善评估机制,加强监督效果
在预算绩效管理的视角下,事业单位在提升绩效水平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相应的评估机制,以此来不断加强监督效果,这一步骤对于绩效目标的达成和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和结果等方面的绩效评估体系,同时要保证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从而保障对绩效目标实现全过程的有效监督。评估标准不仅包括资金使用率、项目完成率等定量指标,还包括社会效益、公众满意度等定性指标,以期能够全面反映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另外,除了要完善评估内容,事业单位还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比如自我评估、社会调查和内部评审等方式,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其次,在完善评估机制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单位的内部监督,保证绩效管理工作能够真正落实。事业单位要从各部门和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出发,通过内部审计、风险防控等手段,及时检查并发现相关的工作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防范风险,保证预算管理流程的规范性和合规性。最后,外部监督也是提高监督效果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要主动接受相关监察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通过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和绩效审核手段,提高预算执行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增强社会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结论
综上,在预算绩效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树立绩效理念,构建绩效指标体系的方式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同时不仅要明确绩效目标,规范预算编制,还可以通过完善评估机制,从而加强监督效果,不断为事业单位绩效水平的持续提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卓.行政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24,(19):80-82.
[2]潘文静.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24,34(12):18-20.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水文勘测研究中心,河北 沧州06100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