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心玥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结成的宝贵财富。红色资源历经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明成果,包括机构旧址、人物故居、手稿手迹、文献著作、文艺作品等。红色文化资源记录了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承载了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历史回忆,塑造了中华儿女拼搏奋进的精神气质。红色资源蕴含着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赤胆忠心、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等,能够滋养精神世界,提供精神引领,提升道德修养。得益于独特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资源拥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发掘红色资源内在价值对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资源助力培育时代新人
的重要意义
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理想信念。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关键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各类社会不良思潮随着网络涌入,腐蚀着青年的思想,动摇着青年的信仰。红色资源是革命峥嵘历程的生动见证,是伟大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纯净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红色资源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集体记忆,是筑牢历史记忆的鲜活“教科书”。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内核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依然闪烁耀眼的光芒。青少年透过红色资源触摸历史回忆,感悟精神品质,追寻使命答案,能够在人生正确的航道上前行。
勇于直面困难,树立担当意识。历史赋予青年神圣使命,时代呼唤青年担当作为。担当表现为以坚定不移的勇气和决心迎接困难挑战,以坚忍不拔的韧性和毅力向着共同目标迈进。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只有抓住时代大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乘势而上,创造新的辉煌。红色资源展现了数以万计革命先辈凭借顽强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以血肉之躯铸就幸福生活的光辉事迹,他们在国家和人民陷入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毕生信仰,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奔走。红色资源蕴含的担当精神激励着新时代青年迎难而上,奋勇争先,在青春年华有所作为。
磨砺精神品质,继承优良传统。吃苦耐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的成功密码。中华民族的“吃苦”精神体现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正是在“吃苦”精神的指引下,中华民族挺过了一个个难关,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革命先辈面临着衣粮紧缺、装备落后等困境,他们苦中作乐,将苦视作通向成功的奠基石,在逆境中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态度。虽然社会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永不过时。“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彰显了励志进取的人生态度、务实肯干的价值取向、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它指引着青年在苦中磨砺自己,更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心系国家人民,发扬奋斗精神。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缺少奋斗的青春是不完整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同亿万人民一道,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幸福生活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靠奋斗取得的。无数革命先辈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为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英勇献身。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青年接过历史的交接棒,将继续发扬奋斗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移跟党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学识,锤炼本领,用汗水开拓新局面,以奋斗书写新华章。
红色资源助力培育时代新人
的推进理路
创建深入人心、启迪智慧的红色课堂。红色课堂不仅是讲述红色故事、寻找红色记忆、踏上红色征途的教学阵地,也是接受思想熏陶、获取情感升华、夯筑信念基石的育人平台。红色课堂做到入脑入心,就需要把理论讲活讲透,把实践做深做实,上好贯穿人生的必修课。首先,鞭辟入里,引领学生深入了解红色历史。教师应重点把握红色文化中的“人、物、事、魂”,用革命志士、革命物件、革命事件、革命精神串联发展脉络,以平实质朴的语言生动还原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帮助学生把握时代背景、人物事迹、社会意义;挖掘学生兴趣点,锚定情感受力点,找准教育切入点,唤起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其次,躬体力行,带领学生进入社会大课堂。教师应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场馆内珍贵的文物资料、图文影像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体验,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知识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适当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学有所悟,悟有所行,自觉将内心余热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切实行动。
打造立场坚定、素质过硬的红色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更要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志存高远的国家栋梁。具有扎实学识,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是使红色资源助力时代新人培养的关键主体。打造红色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师红色理论知识水平,修炼教师红色文化素养。加强教师红色基因培训,提供红色文化研习机会,完善教师知识结构,精进教师专业技能,引导教师深挖红色故事,善用身边红色资源,把地方红色文化与课程内容有效衔接,选用典型熟悉、贴合生活实际的红色素材,使课程兼具思想性和人文性,让学生灵魂受到洗涤、心灵得到浸润。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好红色故事的分享者、红色精神的弘扬者、红色使命的践行者。教师要将红色思想贯穿日常生活、教学工作,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同时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觉学习红色经典,与深耕一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交流探讨,开发全新红色教育资源,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强表现力、感染力,依据评价反馈及时优化调整。
营造特色鲜明、青春活泼的红色校园。校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红色文化充实校园文化是丰富校园文化多样性,优化校园环境的重要举措。首先,用红色元素装点校园,让红色成为校园一抹亮色。在办公场所、学习场所、活动场所或摆放雕塑,或张贴绘画、标语、海报,开辟“红色长廊”“红色文化角”等特色景观,吸引师生驻足欣赏,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接受思想熏陶;深挖校史校情蕴含的红色资源,在校史博物馆内搭建展厅,供在校师生、外来团队学习;开设“红色书屋”,适当增加图书馆红色读物的种类和数量,使书香气遍布校园每个角落;利用校园广播讲述红色故事,播放红色歌曲,发挥声音的力量。其次,举办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才能的舞台。围绕红色文化,结合重大时政热点,推出征文类、绘画类、摄影类、微课类、朗诵演讲类、舞台表演类、知识竞答类比赛,在大型活动中加入红色文化系列节目,这不仅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能激起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点燃学生学习创作热情。最后,与其他机构单位合作共建,构建特色品牌服务。邀请专家学者、革命前辈、红色文化机构负责人等进校开展讲座,创造近距离接触交流的机会,点亮思维碰撞的火花;结合各学院、各专业所具备的特长优势,打造图书管理、银龄陪伴、理论宣讲等特色活动,组建一支热心公益的红色志愿者团队,定期赴结对社区、单位展开志愿服务、学习交流。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8BKS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3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