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探究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精神风范

□顾明达 王艺淳

保定是十九世纪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和运动中心,从这里走出了包括蔡和森、向警予、何长工在内的众多英雄人物,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探究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所蕴含的精神风范,对开展新时代党史教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思想阵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甘于奉献, 挺膺担当的爱国精神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仗先发优势,肆意侵犯中国主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长期风雨飘摇中,无数先进知识分子舍生忘死,努力探寻救国救民之路。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层面,通过宣传“德先生”与“赛先生”,深刻批判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拓宽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眼界,他们决定外出求学,寻找解决中国贫弱之道。此时的法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人们普遍对其抱有“富强、文明、民主和自由”的幻想。同时法国因急需补充一战损耗的青壮年劳动力,故对中国赴法留学持积极态度。

在内外双重因素综合作用下,一大批满怀爱国主义精神的热血青年,从保定出发,远赴法国,在异国他乡探寻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真理。革命诗人肖三之子肖立昂曾回忆道:“这批热血青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改造中国、改造世界,如何让中国人过得好一些。这批热血青年的出身都不贫寒,没有穷人,可是他们整天想着如何让穷苦人能过得好一点。”

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奔赴法国的求学艰辛旅程,打破了这群年轻人对工读生活的美好憧憬。为了生存,很多人不得不放弃“勤以工作,俭以求学”的旅法初衷,投入与艰苦环境的斗争中。

留法勤工俭学是一场“苦学”运动,1912年在《留法俭学会简章》上就写道:“西国学费,宿称耗大,其事至难普及。曾经同志筹思,拟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尽管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初期,绝大多留学生都得到中法政府和民间组织妥善安置。但随着1920年法国经济危机到来,大量工厂裁员,加上战后兵员退伍,劳动力严重过剩。更雪上加霜的是,作为领导者和发起人的法华教育会,突然宣布和勤工俭学学生脱离一切关系。

原本半工半读式的理想,被惨淡现实无情打碎。他们中大多数为了赚够学费,被迫从事危险且工资低的工作。这其中有些学生来到钢铁厂“拉红条”,每天要忍耐高温,时刻警惕被滚烫铁水烧穿衣服;也有些被分配到煤矿当矿工;甚至有些人还会到各个部口从事清理厕所等工作。据华法教育会记载,勤工俭学学生做工的场所,分布在巴黎、里昂、圣夏门等地约七十多个工厂企业。何长工后来回忆道:“我们什么工作都做。架子放下了,面子撕破了,工作服一穿,完全是个劳动者。我们一心想赚几个钱,寻找机会好读书。轻活、重活、临时杂工,碰上就干。”

清贫艰苦环境并没有把他们打倒,反而激发了学习热情。在钢铁厂做工的王若飞曾在《圣夏门勤工日记》里这样描述恶劣工作环境:“遍地都是泥砂,大风过处,砂即腾起,着于面上……鼻为灰砂窒塞,呼吸因之迫促,时时仰面嘘气以自苏,口时苦渴,吸冷水稍觉清爽。”乐观向上的王若飞却从四个方面分析这份工作带来好处,“一、养成劳动的习惯,二、把性磨定,把身炼劲,三、达求学之一种方法,四、实地考察法国劳动真相”。同样在钢铁厂的赵世炎,每天至少工作八小时,一天下来常常精疲力竭。但繁重体力劳动没有阻碍在校学习,他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学习不少于三小时,以做到工学兼顾。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无数中华儿女远在他乡,顽强拼搏,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砥砺前行。

来自中国的青年们在亲身体会过法国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后,发现法国虽然是发达国家,但底层民众悲惨境遇与封建中国并没有根本区别。事实证明,简单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并不能达到振兴实业、改造社会的目的,救中国必须来场彻底革命。因此很多人决定不再返回学校,而是留在工厂,深入法国工人和华工群众,真正了解工人阶级以及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多有志之士开始向马克思主义靠拢。

实事求是,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在运动兴起之初,无论是发起人还是参与者,都“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来挽救中华民族,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康”,本质上是借助西方先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通过教育等方式,改造国民思想,最终达到改良社会的目标。但是当真正站在欧罗巴大地时,他们意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他们苦苦寻找的救国良药。巴黎华法教育实际掌控人,大都是一些大资本家或买办政客,他们打着自强报国幌子大肆敛财,侵吞捐款,从未真正在乎年轻学生能否学到本领。在留学生生活极度拮据的时候,主要负责人李石曾却选择回国逃避。他在离开时曾信誓旦旦表示,“请诸君稍安勿躁,我回去给大家拉赞助、找捐款,商量用法国政府退回的庚子赔款筹建中法大学、中比大学。”可真实的情况是,他只拉来了十万元政府赞助,根本无法维系在法学生正常生活。而这十万元,后来也几乎被华法教育会上层中饱私囊。同时,因发起反对中法秘密大借款斗争,触动法国当局利益。恼羞成怒的法国政府决定停止一切资助,并强行遣返大量学生。人们都没有预料到那个“号称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政府,竟使出这种压迫手段”。

1921年,在经历了“二八运动”“反对中法秘密大借款的斗争”和“进占里昂中法大学运动”三次斗争洗礼,勤工俭学的学生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伪善本质,他们要团结起来为争取无产阶级解放和民族独立而奋斗。一方面,人们开始质疑改良主义科学性,在理论与现实多方比较中,纷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蔡和森、李维汉、李富春等已经初步掌握科学理论的先进分子,离开学校实际深入到与强权斗争的工人运动中,为未来中国革命积累经验。为了团结更多学生,周恩来与张申府、刘清扬等人创办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之一。随后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相继建立,并主办杂志《少年》和《赤光》,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十月革命,让陷入低谷的留法勤俭学生看到了曙光。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但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甚至新中国建立都发挥不可磨灭作用。其背后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求真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甘于奉献的美好品格,新时代青年应学习历史、铭记历史,牢记光荣使命,以昂扬奋斗之姿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大学法学院)

2024-09-12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58000.html 1 探究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精神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