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向荣 李文琴 陈立飞
本文介绍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能源与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团队学业导师制度的实践和体会。实践表明,学业导师制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专门人才。学业导师制度是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行之有效的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党中央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必须“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三全育人”内容博大精深,需要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树立“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投身育人工作。近年来,高等院校在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定位和特色的育人模式。
学业导师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育人制度。它与班主任制度、辅导员制度一起,成为推进“三全育人”的有力抓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作为新式公办本科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深耕内涵发展,在“三全育人”实践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业导师制度。
教师全员参与,成为学业导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校本专科学生规模达到12000人。学校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和学业导师对接。因此,学校全体教职工都承担了学业导师的职责。每年秋季学期,新生入学后不久,安排师生双选,新生可以挑选自己心仪的学业导师。每位教职工原则上可以接受10名新生。对于大二以上年级的老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提出更换学业导师的要求。学生可以跨专业甚至跨学院选择学业导师,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职工尽心尽职,做好学业导师工作
教职工本身承担了较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或者行政工作。作为一名学业导师,教职工尽职尽责,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联系和指导学生。学业导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经常主动联系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必要时帮助提供解决方案。
学业导师制的实践和体会
笔者团队所属专业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每年招收约60名本科生。在学业导师队伍中,专任教师发挥着骨干作用。加上跨专业选择的学生,有的专任教师作为学业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可能达到40名。笔者团队所指导的学生数,每年超过80名。面对如此多数量的学生,做好学业导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首先,要建立固定的联系制度,确保和每一位学生保持一定频次的联系。既要和每位学生建立私人微信,又要建立微信群。每个学期保持至少一次的线下见面沟通方式,其余可以通过微信的方式随时进行联络。
其次,要真诚关心学生思想和学业情况。学业导师的职责不能只限于学业范围,对于学生的思想状况也需要及时了解,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团队每学期开始,会召集学生进行上学期学业工作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传授学生学习经验,如何改进学习方法等。每学期临近期末,召集学生,了解本学期学业总体进展状况和期末考试复习准备情况。对于学业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持续鼓励和表扬。对于学业表现落后的学生,及时予以警醒,帮助他们克服主观的惰性和学业上的困难。
专任教师都有科研实践的经历,可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每年,笔者团队吸收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参与自身的课题研究工作,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创新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
在学生进入大四学年后,为学生做好毕业后选择。对于有志于考研深造和就业的同学,分别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近几年的学业导师实践,笔者团队所指导的学生均顺利完成了学业,获得了毕业证书。有10多名同学考取985、211高校的研究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的创新研究。其中,有的同学还进一步升级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余同学均实现了就业,有多名同学获得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上海市级和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还有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比赛中获得了奖励。
总结
实践证明,实行学业导师制度是践行“三全育人”制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尤其是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这样新式本科办学历史不长的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实行学业导师制度,同样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大批优秀的专门人才。
党的二十大以来,为深入践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高校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业导师制度,广大教师勇于担当,义不容辞地承担学业导师角色,为培养优秀人才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能源与材料学院,上海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