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飞
在国人文化自信意识越来越强、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国潮风”在青年群体中的快速兴起和产品市场的日益壮大,更让我们把设计人才培养的目光转移到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
非遗元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传承和发展了古人对文化、艺术、智慧的融合和思考,为培养设计人才文化自信意识、提升设计创新能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先天优势。那么,如何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入非遗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成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师能力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非遗创作合力呢?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合教育教学素材、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精髓
缺少对本土非遗元素的挖掘研究。受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我国本土化发展时间短的影响,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引用和参考的设计作品及品牌案例多为国际一线品牌,教学内容创新方面明显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不足,尤其在非遗文化方面,作为传承和发展下来的经典文化元素,其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领域的价值远未实现。关于非遗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更缺少专业学者的精力投入和成果产出,可以说非遗元素在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潜力巨大。
专业教师缺乏从思政教育角度对融入非遗元素的思考。在当前“大思政”育人格局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往往擅长从业务教学领域对学生进行培养,其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意识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怀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根本任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更应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高点,思考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合教育教学素材、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精髓,真正让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进而激发学生从专业领域获得爱国爱党、守正创新的内生动力。
提升设计人才的文化自信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
将非遗元素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化品牌设计的创新性、艺术性和原创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有效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和人民对高品质文化艺术生活的美好追求。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和技艺元素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有助于促进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发展。让学生通过非遗项目创作实践,提升“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理解“匠心精神”独特魅力,感悟传统文化本质内涵,让其以中国美学的审美方式去理解、看待事物,涵养、健全性格,成长为三观正确的设计人才。跨界历史、民俗等合作,能够多方位发掘、展现非遗元素的设计价值,有助于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更多创新思路。
非遗元素融入高校艺术教学的路径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将非遗元素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既成了国家非遗保护工作的需要,也成为其自身丰富专业发展内涵的应有之义。
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设置文创设计项目、乡村振兴项目等,引导学生走进基层,充分了解新时代中国的国情、省情、市情、乡情,建立对不同地域文化根脉的了解,发掘不同传统文化中潜藏的艺术元素和价值。
促进课堂实践与非遗项目结合。带领学生考察非遗项目,引导学生围绕非遗场景开展设计创作,如为古琴、尺八艺术机构做品牌推广设计,为非遗技艺传承的服装品牌做包装设计等。逐步结合和细化专业设计方法,利用数字技术,如3D建模、虚拟现实、动画等,对非遗元素进行全新的演绎和呈现,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
重视本地区特色民间非遗项目资源融合与利用。深入研究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充满地域特点的非遗项目,提取项目特点鲜明、设计价值凸显的非遗元素,融入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之中,努力用设计的力量提升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品质和魅力。
加强与“非遗艺术工坊”合作。创作一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内涵的非遗民间艺术作品或相关文创产品,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拓展学生在非遗文化与教育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渠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教师是关键的实施者,能力则是目标的基础。提升非遗元素在教学中的融入应用,强化学生对非遗元素的艺术认知,既可以通过邀请民间艺术家、非遗大师进校讲座、授课,又能够选派教师代表走出去,实地考察非遗发源地,进而弥补高校教师实践性不足,从而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非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将非遗项目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这对于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对高品质文化艺术生活的美好追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和技艺资源融入课程,能够有效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尤其当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更加开拓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的视野和思路,极大丰富了学生在文化自信培养和专业设计能力提升方面的内涵,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