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加快实现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

□高姗姗 许彩慧

■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抢抓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新机遇的主动作为

■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增强绿色低碳国际多边合作,提升绿色低碳国际话语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形成覆盖范围广的绿色制造低碳产业组合和生产方式。同时,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等一系列专项政策,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建设能源和碳排放全过程智能管控与评估平台

近年来,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前沿端口,国际产业链和分工体系正发生深度演变,全球性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正逐步形成。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抢抓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新机遇的主动作为。我国应从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改革低碳绿色政策机制角度,实现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增强绿色低碳国际多边合作。依托现有多双边合作机制,联动亚投行、全球环境基金、绿色气候基金、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国际组织,在工业、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援助和试点项目,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标准等方面加强交流,实现不同国家之间在节能减排、低碳、零碳及负碳等相关技术上的互补。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开放条件下的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建立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平台,吸引全球绿色低碳相关投资、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入,推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借力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合作和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投资建设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和清洁能源重点工程,在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等重点领域互联互通,助力国际投资标准、具体项目对接、后续跟踪督查等各环节,把中国碳中和及绿色发展理念变为惠及沿线地区的国际行动,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提升绿色低碳国际话语权。加强长远谋划和顶层设计,抢抓国际绿色行业标准与规则制定先机,主动对标新兴绿色低碳产业标准、低碳减排标准、碳交易绿色规则、绿色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等新一轮国际绿色经贸规则和谈判。加快在新能源领域成立行业标准组织和产业联盟,支持龙头企业主导和参与重要国际标准制定。与他国在绿色发展领域内构建绿色利益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产品清单制定与扩围,打破低碳认证、碳足迹标识、碳关税、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等绿色壁垒,掌握绿色贸易主动权。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目前中国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现阶段能源结构调整方向应是稳油、加气、减煤,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推动六大耗能重点行业转型,严控相关产业新增产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抑制工业消费尤其是高耗能规模。优化升级各大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再制造产业,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完善。

推进能源革命战略规划。加快打造多元化的低碳能源供给体系,大规模发展新能源,从新能源开发、储能、输送、终端应用等维度出发,合理调整水电、核电、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能源链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移,有计划地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各种低碳或无碳的绿色能源,强化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科学调控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确保能源安全。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推广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一项复杂工程,需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协力共进,要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布局绿色产业、贯彻绿色发展行动,持续优化绿色低碳发展的产业生态。强化上游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原材料供给保障,重点发展绿色低碳物流运输体系,构建绿色供应链网络,打造绿色低碳产业基地。支持数字化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形成覆盖范围广的绿色制造低碳产业组合和生产方式。

改革低碳绿色政策机制

完善绿色发展顶层设计。持续提升政府绿色治理效能,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等一系列专项政策。围绕《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细化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低碳绿色发展具体行动方案,结合行业特点和地区发展实际,分门别类、分业施策,提升绿色政策对产业绿色发展的整体促进和调控作用。强化监督管理,完善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制定出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绿色低碳标准化指导意见,建立完善推进绿色发展的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健全市场化机制,建立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交易制度,开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坚持基础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并重,加强基础性研究,重点关注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重点发展电力、工业、交通等领域配套CCUS、BECCS、储能、氢能等零碳和负碳技术。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建立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颠覆性技术研发,实现光伏、风电、核电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促进清洁能源的源头替代,重点解决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卡脖子”问题。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结合数字化和信息化等新一代技术深度应用,打造市场化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

激发企业主体潜能。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构建产学研技术转化平台,共建上中下游企业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形成产业化先导技术。鼓励市场各类主体广泛应用智能化温室气体排放、能耗在线监测设备,建设能源和碳排放全过程智能管控与评估平台,运营绿色低碳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

【作者单位:高姗姗,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许彩慧,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稿件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

2024-07-0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51949.html 1 加快实现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