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涛 陆胤 李永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随着我国共同富裕实践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深入,其内涵更具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共同富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象都是人民,过程都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目标都是公平正义和福祉共享。共同富裕基础在“富裕”,关键在“共同”,同时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之一。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应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积极作用;注重地区间均衡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发展
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要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通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根据相关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水平、人力投入和技术进步三方面。在资本水平方面,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分配扭曲等问题,改善交易环境,降低公众获取公共服务的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二是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政府在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有助于减少社会公众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社会公众交易成本、搜寻成本和公共服务支出的减少直接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促使社会资本积累。在人力投入方面,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有助于地区吸引人才,同时促进本地区劳动力更快流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二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就业和住房保障、医疗和保险服务等,提高社会公众身体和文化素质,通过改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在技术进步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所形成的全面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地方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吸引社会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发挥经济增长效应。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
共建富裕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共享富裕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通过保障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再分配调节密切相关。政府一般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方式,调整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公共服务支出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越高,调节收入分配的能力越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再分配调节打破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扭转要素资源单向流动的趋势,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社会公平。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保障农村弱势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村创造发展机会,公共教育、文化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投入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能力,激发发展动力,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矛盾,可以通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为信息技术发展提供环境,有助于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发挥再分配调节作用。同时信息技术有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发展。二是产业升级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任务。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特征表现的城乡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扫除推进共同富裕中的障碍。三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实行生态补偿、优化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策略选择,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发展生态文明是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此外,高质量发展既要考虑物质富裕,还应考虑精神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社会公众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成果,提高社会公众的获得感、公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富裕。
因地制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研究表明,2012年以来我国共同富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总体水平较低、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和极化等现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有效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和不同路径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推进作用存在异质性;数字经济指数、财政支出和金融发展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应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积极作用。现阶段我国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应积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在保证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充足的同时保证结构均衡,兼顾基本公共服务的“量与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实现。
其次,注重地区间均衡发展,避免“马太效应”出现。长期看来,地区间和水平上存在影响的异质性。因此,采取积极的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手段具有迫切性,推进农村和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补齐城乡、区域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所造成的差距。
最后,因地制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共同富裕赋能。民生类和社会类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均对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积极作用,但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更侧重于民生类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质量,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信心与活力。针对较发达地区,应更侧重于民生类和社会类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均衡,以全面高质量发展理念贯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马海涛,中央财经大学;陆胤、李永海,兰州财经大学)
(稿件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
投稿邮箱:hbjjrbl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