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
近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五篇大文章。而作为发展我国“养老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至今已满一周年。
这一年,在监管政策的扶持下,在行业的努力下,在千家万户的参与下,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局平稳。抛开相关数字不谈,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普及,是我国建立养老保险三支柱的突破性进展,为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开启了新的赛道,也为老龄化趋势下解决人民群众养老问题打开新思路、找到更多解法。
2023年,在监管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金融机构的大力推广下,个人养老金制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据有关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一年期间,已吸引超5000万人开立账户,个人养老金产品扩容至700余支。
在很多银行的地毯式营销下,不少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但是开户之后的缴存、投资,是否真正做到了系统衔接?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一年来出现“三高”“三低”现象。
究其原因,或许有以下几种:
一是在机构营销火爆的起初,开户群体规模庞大,真正主动缴存的人并不多,那么如果机构仅完成了开户任务就交差了事,没有进行后面系统性的科普宣传工作,缴存投资的漏斗无疑更大;二是个人养老金本质是一种强制储蓄,流动性差,基本是退休后才能取出,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为缴存之前的决策会比较谨慎;三是不满足个税缴纳条件的低收入者,缴存后不仅无法享受税收优惠,将来提取时还要缴纳3%的个税,吸引力明显降低;四是受资本市场的波动影响,养老金产品投资收益不够稳定,相关产品成熟度和丰富度也有待提升。
在个人养老金一周年的节点,回顾、思考、总结无疑非常重要,全行业也应该有一个共识,即开户仅仅是开始,后续的缴存、投资也要下硬功夫,需要进行更多的投资者教育,需要金融机构的相关产品“百花齐放”,需要监管政策的更大的支持力度。
前些日,关于“2033年养老压力最大”的话题甚嚣尘上。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在参加活动时指出,1963年婴儿潮那批人再过10年后整70岁,那时候养老最难。2033年开始进入最难的时期——老人难,年轻人也难。
当养老逐渐面临承压,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进更是刻不容缓,相关配套政策如何更好地支持,带动社会各行业积极参与,给到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优惠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个人养老金缴存额度一年12000元,对于年轻用户来说经过长期的积累,退休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对于临近退休人员,额度则稍有不够。因此,有行业人士指出,是否可针对不同人群,开放不同额度的缴存资金。
其次,个人养老金账户封闭积累期长达数十年,是否可以有机制能让低收入群体提前支取?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曾撰文指出,这利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可借鉴美国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管理经验,增设“困难提取”条款。在家人动用了全部社会资源后仍看不起病,或是付不起学费,或是付不起房租时,才能提取账户里的资金,这是解决流动性的最后手段。
再者,目前个人养老金税收政策对低收入者来说负担有所加重,本不需要缴税的养老金资金,提取却需要缴纳3%的所得税,这也有赖于政策的调整。
总结来看,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进实施,其实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部门之多、覆盖群众之广,行业有目共睹。这一年,个人养老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发展,而回望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我们期待更多政策的出台,为个人养老金走上正轨、走进千家万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