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自从2022年11月25日在北京、上海、石家庄等36地启动实施至今,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已满一周年。
据了解,我国个人养老金开立账户超5000万人,个人养老金产品稳步推进,不过,开户热、缴存冷、投资低问题依然存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很多人对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义及认识还存在差距,对个人养老金制度设计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开户人对养老金投资信心不足。
对于未来如何提高个人养老金发展“成色”,专家建议,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者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应多管齐下加大宣传力度,当前个人养老金产品亟须提升健康服务属性,打通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的接口,从而实现融合发展,打造完整的养老金融的产业闭环。
截至目前,各金融机构共推出753款产品,包括465款存款产品、162只基金、107款保险产品、19款理财产品。
根据《报告》,在4类金融产品中,
银行储蓄产品的年化利率大约在2.0%至3.5%,养老保险产品年化结算利率为3.0%至6.0%,银行理财产品全部取得正收益,收益率平均超过2.3%。
我国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包含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
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是与职业关联、由国家政策引导、单位和职工参与、市场运营管理、政府行政监督的补充养老保险;
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是个人利用金融手段增加养老保障供给的有效形式。
个人养老金账户出现“三高”“三低”现象
根据《报告》,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一年来出现“三高”“三低”现象。
其中,“三高”是指在个人养老金参加人中,为获取开户行提供的“权益奖励”而开户的比例较高,开户后立刻申请销户并打算转到其他银行开户以二次获益的比例较高,开户缴存后因立即申请“退款”遭拒而提出投诉甚至对簿公堂的比例较高。
“三低”则是相对于开户人数而言,实际缴存人数比例过低,仅为22%;相对于税优政策缴存上限来说,实际缴存金额比例较低,仅为2.5%;相对于缴存金额来说,实际投资的资金比例较低,约为61%。
“开户热、投资冷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居民对储蓄养老转向投资养老的意识转变尚未形成,宣传也不到位。”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唐霁松表示,应加强对个人养老金投资者的教育和广泛宣传,运用各种方式特别是政府资源开展宣传,既注重政策宣传,也注重产品宣传。
截至目前,各金融机构共推出753款产品,包括465款存款产品、162只基金、107款保险产品、19款理财产品。
“一些人开户并缴存资金后,并未及时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问及原因是不知如何选择。”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面对数以百计的产品,缺少金融消费经验的参加者容易陷入选择误区。
针对投资选择困难,《报告》认为,应多管齐下加大宣传投教力度:由相关部门制作个人养老金政策宣传片,多渠道投放;由全国总工会牵头,在各级工会、行业工会、基层工会积极开展个人养老金宣传;鼓励各类研究机构和学者积极投身养老金融普及教育;各类金融机构开设形式活泼多样、内容浅显易懂的知识专栏,并做好线上线下咨询答疑。
多因素导致开局困难
投资者信心有待培育
除了封闭期长等原因外,投资回报率不及预期也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缴存、投资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
个人养老金制度诞生于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市场背景之下,一经面世就遭遇了低迷的投资环境,承受着资本市场的考验。放眼全球,头部大型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率也出现大面积浮亏。例如,2022年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GPFG)收益率为-14.1%,瑞典国民养老基金(API)收益率为-8.5%,韩国国民年金基金(NPS)收益率为-8.2%。
回顾国内,一年来,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率出现分化。根据《报告》,在4类金融产品中,银行储蓄产品的年化利率大约在2.0%至3.5%,养老保险产品年化结算利率为3.0%至6.0%,银行理财产品全部取得正收益,收益率平均超过2.3%。
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出现波动,公募基金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吸引了众多个人养老金账户持有人的广泛关注。无论是目标日期基金,还是目标风险基金;无论是1年、3年短持有期产品,还是5年或没有设置持有期的产品,绝大部分公募基金产品的收益率都跌破净值。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公募基金九成破净值,最高跌幅为-17.8%,平均收益率为-4.47%。
“一年来,资本市场波动导致个人养老金公募基金产品投资收益亏损的现状,对于刚刚落地扎根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及其开立个人账户的投资人来说无疑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
养老保障作用将更大发挥
养老金融建设正加速推进
我国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包含三大支柱,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是与职业关联、由国家政策引导、单位和职工参与、市场运营管理、政府行政监督的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是个人利用金融手段增加养老保障供给的有效形式。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属于第三支柱保险中有国家制度安排的部分。
南开大学养老与健康保障研究所所长朱铭来表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但由于该制度的推出时间并不长,全社会对它重要性的认知将还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而国民投资习惯、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方案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但毋庸置疑,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养老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将扮演更大的作用。
人口老龄化趋势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通过强化金融对养老的支撑作用,推进国民高质量养老,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朱铭来认为,党的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发展养老金融。
事实上,我国养老金融建设正加速推进。2023年11月20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相关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表示,这是养老金融被首次列入中央会议,标志着养老金融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产品的健康服务属性有待提升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个人养老金产品亟须提升健康服务属性,研究打通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的接口,从而实现融合发展,打造完整的养老金融的产业闭环。
什么叫养老金融?朱铭来表示,养老金融分为三大块,第一是养老金,包括第一、第二、第三支柱;第二是养老服务金融;第三是养老产业金融。
养老服务金融的概念又是什么?朱铭来举例说,老年健康维护就涉及健康产业的方方面面。比如医院挂号看病、陪诊、失能之后的照理照护乃至临终关怀等,这些养老服务应该要成为一个完整的链条,有待通过金融业发挥支撑作用,推动养老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这个很重要。
“简单来说,就是金融业要支撑起养老服务体系,比如,我们应该要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和养老金打通,从而实现融合发展,打造完整的养老金融的产业闭环。”朱铭来说。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23年养老金融50人论坛成果发布会”上,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提到,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投资组合,增强其收益性和养老属性。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发挥管理长期资金、配置长期资产、创设长期产品的专业优势,管好并促进个人养老金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保险业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双重功能,把个人养老金管理、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提供、个人养老金投顾(即投资顾问)与个人养老保障、个人养老服务结合起来,形成全生命周期、全业务链条、全服务项目的综合性个人养老金服务体系。
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也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面临着投资发展受限、税收激励政策待优化等挑战,并提出六项对策建议:一是更大范围激发个人养老金目标人群;二是加强政策宣传,扩大养老金政策影响力;三是优化资金运营模式;四是打通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的接口;五是加强产品功能设计,实现未来收益可期;六是强化制度监管,防范信用风险。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养老观念转变对一站式综合服务产生更多需求,既包括积累期的养老测算、税收筹划、资产配置、风险保障,也包括领取期的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内容。只有构建更加系统周密的服务生态,并与个人养老金相衔接,才能不断增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吸引力。
(本报综合:经济参考报 金融时报 经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