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雷 李云霞 师建泉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河北省与最高的北京市收入绝对差距仍存在。缩小京津冀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尤其是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促进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022年,京津冀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河北省仅为30867元,与北京市和天津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影响京津冀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而影响京津冀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性收入差距。
结合发展实际,缩小京津冀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关键是要提高河北省城镇居民收入,重点是提高城镇居民中的工资性收入。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出台的各项增资政策。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偏低的实际,要全面落实现有增资政策。机关事业人员多数工作在基层单位,这部分人群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主要来源,要全面落实符合国家标准的各类津贴补贴政策,特别是要全面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和公务交通补贴等有关政策,按规定逐步提高乡镇工作补贴标准,重点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缩减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优化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适当提高人员薪资待遇水平。
研究出台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的具体办法。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调整的背景下,按照优先提高规范津贴补贴标准、健全完善改革性补贴制度、提高奖励性补贴标准的思路,研究提出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的具体办法,尽量做到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与人均GDP相适应。在提高事业单位人员待遇上,可借鉴安徽、甘肃和山东等省份做法,提高事业单位绩效奖励标准,增设事业单位交通补贴和通讯补贴,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标准和班主任津贴标准。
深化科研领域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要全面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加快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尽快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试点,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扩大薪酬分配自主权,把薪酬分配同绩效紧密挂钩,向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向从事基础科学教学和基础前沿研究、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要大胆地改革创新,适当允许公益性科研机构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充分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避免创新资源浪费。
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要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健全落实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协商实效。要尽快实现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全覆盖,形成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者贡献挂钩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要提供获得公平收入的机会,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和劳工制度,改善教育环境,加大职业教育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来创造公平的工作环境。要扩宽就业创业渠道,以实施扩大就业、再就业工程为切入点,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收入水平,着力提高以低收入家庭为主要对象的城镇居民增收能力。
积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要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通过创新金融体系、强化投资理财渠道监管、规范交易方式、探索网络交易模式,丰富和规范居民金融理财工具和投资产品,提高居民股权红利收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积极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住房公积金租赁补贴,加大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新市民租房的支持力度,为居民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多举措促进共享经济发展,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加大对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全力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体在住房、医疗、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在财力允许范围内,根据物价上涨情况逐步提高城镇困难群众的补助标准,尤其是提高60岁以上老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补助标准,为低收入群体构建严密的社会保障网。
(作者单位:河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稿件来源:《经济论坛》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