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国 郭倩倩 王莹
面对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现实约束,河北省应抓住发展机遇,促进个体所在收入群体位置的提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扩中”基础;针对重点人群精准施策,补充“扩中”来源;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保障“扩中”质量;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维护“扩中”之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防范“扩中”风险,进而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河北省作为人口大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长期稳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必要举措。
近年来,河北省总体收入结构呈“橄榄型”分布状态,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较,中等收入的绝对值区间及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均相对偏低。河北省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提高受到个人、家庭以及宏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河北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有利于提高个体所在的收入群体。另外,数字经济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建设为河北省“扩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现实约束,河北省应抓住发展机遇,促进个体所在收入群体位置的提升,进而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扩中”基础
导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难以扩大的因素众多,但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停滞,因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基础是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在未来的发展中,“扩中”的岗位和收入增加都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方式来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通过产业链延长、新兴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来创造中等收入就业岗位;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京津两地对河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提高河北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针对重点人群精准施策
补充“扩中”来源
农民是河北省“扩中”的主要群体来源。要重视农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大农村地区5G、光纤宽带网络等“新基建”投入力度,将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有机嵌入农村产业,持续释放和巩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的红利;各地区要结合当地特色,制定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乡村发展策略,广泛吸引数字技术、数字人才和数字资本应用到当地的数字农业新业态中,增强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提高农民创新创业的能力。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降低农民创业融资门槛,推动农民创业,开拓农民增收渠道。
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保障“扩中”质量
要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夯实教育普惠政策,减少低收入群体在教育上的支出,防止因教致贫、因教返贫,创造更多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存量和就业能力。要着力提高教育培养的质量,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上提质培优,引导不同年龄群体根据自身知识和技术需求,随时随地学习相关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增强中等收入群体抵御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要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水平,提升高技能人才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使从业人员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围绕就业创业重点群体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好失业保险基金、就业补助资金等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
维护“扩中”之本
高质量就业岗位对于“扩中”至关重要。要推动河北省优化创新资源和科技园区布局,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战略优势,同京冀创新联系密切的仪器仪表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器材制造业,以及河北省具有一定创新基础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加强北京相关产业向河北转移及辐射带动。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在河北地区设立特色平台,推动河北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本地区产业优势,以创新赋能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托雄安新区等承接平台,利用北京的优质资源打造河北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防范“扩中”风险
要着力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提高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补齐民生短板。尽可能降低因疾病、自然灾害、失业和教育等因素导致的中低收入群体的脆弱性。加快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优质公共服务保障中等收入群体的稳定性。通过雄安新区、张北地区公共服务的“两翼齐飞”,探索全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实践经验。要聚焦教育、医疗、文化等重点领域,制定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在政府有效监管下,激励市场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让中、低收入群体切实享受到更均等的公共服务。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稿件来源:《经济论坛》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