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4版:国内国际

融资成本下降 多元渠道拓展

——民营经济一线观察之三

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吴雨 吉宁 李晓婷 浦超

民营企业发展遭遇的困难之一是生产要素保障不足,特别是资金压力大。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要素获取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自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金融举措着力破解民企融资难题。特别是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会议精神,推动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当前,民企能不能融到资?融资成本有没有下降?融资渠道有没有拓展?近日记者在多地调研走访,感受一线的变化。

见效:量增、价降、面扩

“虽然海外需求不振,但国内机遇不少。”谈起2023年的发展机遇,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潘展华打开了话匣子:从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到化工冶炼产业升级,再到新材料新能源前景……

在潘展华看来,机会转瞬即逝,资金对于民营企业把握发展窗口期尤为重要。“我们承接的项目往往建设周期较长,更需要中长期资金支持。”

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缺乏中长期贷款”“资金成本仍存在较大压力”等被不少民营企业负责人频频提及,折射出当下企业的融资需求。

2023年11月底,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推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在政策“组合拳”的助力下,民营经济融资呈现“量增、价降、面扩”的态势。2023年前三季度新增私人控股企业贷款4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21.6%;前11个月企业贷款利率为3.89%,保持在有统计以来的历史低位;11月末,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已累计为140家民营企业发行的2438亿元债券提供了增信支持。

此外,在民营企业深度参与的新动能领域,金融资源投入明显加大。2023年10月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7.7%、22.1%、15.7%,均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突破:多措并举解银行“不敢贷、不能贷”难题

缺乏抵押所需的固定资产、没有可供参考的信用信息……这些因素常常令民营企业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而通过担保等手段增加信用,又往往推高企业的融资成本。

推进银企信息共享或是破题之道。近期湘鼎机械以三一集团供应商的身份,基于与三一集团的订单通过“三一金票”供应链平台,以不到4%的利率从银行获得了600多万元融资支持。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在应收账款确权等业务流程进行变革,可增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能力。”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

八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提出,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这背后,需要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优化融资配套政策,着力从信息共享、创新担保抵押手段等方面,加速破解堵点痛点,为民营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环境。

在云南,已有38个省级单位、222家银行独立法人机构接入云南“融信服”平台,截至2023年12月25日银行通过平台向企业授信超640亿元;浙江2023年11月推出首个养殖水产品生物活体抵押贷款政策文件,引导当地金融机构探索渔业生物活体资产抵押贷款;海南海口发文,由中央、市级两级财政共同出资3000万元,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风险补偿。

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看来,结构性工具有效发挥了正向激励作用,也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截至2023年9月末,科技创新再贷款余额为3456亿元,有力撬动金融机构发放科技型企业贷款。

提升:面向高质量发展适配多元融资需求

各方发力成效初显,但破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非一日之功。尤其是民营企业正瞄准强链补链、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方向发力,这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记者调研发现,成长中的民营企业特别是科创型企业,渴望获得股权投资、产业资源对接等多种综合服务,以便加速企业成果转化。

但面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当前金融服务的质效仍有不足,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需要进一步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优化资金供给结构。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八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也明确提出,畅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

可以预见的是,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将不断拓宽。截至2023年11月14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229家,总市值超280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比88%。

同时,为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各地也在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引导基金作用,完善投资退出机制。

“金融不光是提供融资,更大的功能是赋能及生态打造。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我们正努力发挥政府类股权基金的撬动作用。”重庆两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周充说,两江新区聚集了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入驻了超50家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超500家金融机构,多样化金融手段正推进资源整合、产业融合。

从事自动驾驶研发的重庆哆来目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说:“很期待金融不断提升服务质效,通过更精准的金融服务适配民营企业的多元需求,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

(据新华社北京电)

2024-01-02 ——民营经济一线观察之三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40384.html 1 融资成本下降 多元渠道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