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长城论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

□宋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2023年10月7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之理”,为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什么是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当代青年肩负着怎样的责任与使命?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是一个国家每一个公民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和精髓的充分肯定与坚定信念、高度认同与自觉内化、主动传播与弘扬。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和最强依据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足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语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利用现代化技术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呈现新姿态、立体化、全维度的表现形式。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以文化为底色,以水墨入诗画,用千万种文化元素讲述诗画江南的故事,融科技之力与艺术之美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用创新的叙事方式、独特的表达视角、精美的场景制作,完整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造文化新价值。2023年的一部国产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唐诗为叙事主线,将中华几千年的古诗转换成了大众听得懂、看得见的语言,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电影通过选取诗歌、舞蹈、书法、音乐、饮食、服饰等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底蕴,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即使过去千年,这份中国式浪漫依然打动人心”。正是因为我们有千年的“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的铿锵誓言,才有今天的“文化在,中华在,自信就在”的恢宏民族底气。

用优秀的中华文化培根铸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脉,它不仅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也是涵养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撑。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就“文化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专门召开座谈会。在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称其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什么是“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它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不是“第二种结合”“第二次结合”,也不是“结合”的“第二个层级”“第二个步骤”,它是把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体现了党和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既不是虚张声势的文化自恋,也不是求人欣赏的文化自怜,更不是故步自封的文化自负,它是源自于千年的文化积淀,经过了百年的奋斗,在新时代铸就的有骨气的自省、有底气的自信、有志气的自强。

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用优秀的中华文化培根铸魂,珍惜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立文化自信于心、挺起民族脊梁,与文化携手前行,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就会绵延永续。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从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性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代代人的手中不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而这个接力棒现在正交于当代青年手中。

青年学生如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追光者”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文化自信则是进一步激发青年奋勇前进、开拓创新的基础。”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尽其所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文化自信作出贡献呢?

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青年学生当守护中华文明,以文化为“魂”,敢想真做,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品读经典是新时代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素养,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原著中感悟理想信念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青年学生不仅可以从典籍中汲取精神力量,也可以在博物馆、革命老区、非遗文化体验馆等场所实地感悟华夏文明。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青年学生要善思善学,激发学习动力,找到兴趣爱好和文化传承的结合点,找到与自身专业知识相契合的文化形式,在参加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在动手和实践中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弘扬者。

做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青年学生要善用信息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提炼中华文化的内核,用青年的声音进行“文化输出”。如何在网络语境下,向世界展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改变你的话语表达,就能改变你的世界。”青年学生要善用青年视角,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将文字、动漫、视频等形式有机融合,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化”阐释,用“青言青语”讲活讲透讲好中国故事。

做讲好中国故事的创造者。传播中国故事,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穿于故事之中,探寻故事背后的深刻意涵,挖掘身边的真人真事,擦亮中国窗口,发现闪亮的中国名片,做“好评中国”的探寻者。青年学生不仅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传播者,也是中国故事的亲历者、创造者。青年的故事就是中国故事,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由中国青年创造。面向未来,青年学生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用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有温度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呵护好民族的瑰宝,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让青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在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中,绽放光彩。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22ZZ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投稿邮箱:hbjjrbll@163.com

2023-12-30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40330.html 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