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延丽 李丽钧)记者从河北省政府新闻办11月29日召开的“河北省推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河北省市场监管局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全省查办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案件229件,罚没款1784.08万元。
据了解,河北省加强反垄断监管执法,聚焦民意最盼、危害最大、垄断风险最高的民生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省摸排检查企业8871家,行政约谈220家,提出整改建议45条,核查垄断线索11条,指导完成整改2件,立案1件。
此外,强化外部监督,抓实公平竞争审查,开展区域、省际、省内、市内多层级、立体式交叉抽查,纵横贯通织密“筛查网”,推动交叉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加强京津冀区域交流协作,牵头制定《2023年京津冀公平竞争审查交叉检查工作方案》,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对现行有效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政策措施实施网上交叉检查。
查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查处网络交易中利用水军刷好评、刷关注度、刷交易量,及虚构剧情、演绎话题等方式,营造虚假人气、虚构成交量、夸大商品功效等虚假宣传行为,以及利用关键词联想、设置虚假操作选项等方式,欺骗误导用户点击链接指向自身产品或服务的行为。查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案件53件,罚没款355万元。同时,为加强网络反垄断监管,在河北省经营主体登记注册系统嵌入经营者集中风险预警提示模块,为经营者集中提供便捷服务。
规范民生领域营销行为,严厉查处将“消”字号产品作为药品进行虚假和夸大宣传,利用各类论坛、会议、义诊等方式推销投资理财、养老服务等产品,教育机构虚构讲师资历、夸大投资收益等虚假宣传行为。严厉查处医药购销、医疗设备采购、装饰装修、餐饮旅游等重点行业商业贿赂行为,以及有奖销售活动中信息公示不明确、谎称有奖、虚构中奖名单等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把涉及民生的商业营销、医药医疗、互联网、金融、教育等作为监管执法重点,严厉查处市场混淆、虚假宣传、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民生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18件,罚没款120.51万元。
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加大对不正当手段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着力守护企业核心竞争力。严查针对名优企业和品牌蹭流量、搭便车等仿冒混淆行为,在农村、城乡结合部等生产、销售仿冒混淆涉农产品行为,以及故意传播他人编造的不实信息、利用“黑公关”炮制、传播虚假或误导性信息的商业诋毁行为,查处侵犯企业标识、商业信誉等不正当竞争案件62件,罚没款451.99万元。同时,持续开展商业秘密保护指导站和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指导站和示范基地544个,打通了商业秘密保护“最后一公里”,为防范和解决商业秘密侵权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