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光 张艳霞 孟卿
“时间银行”模式是按照“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的思路,鼓励和引导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按一定的规则记录储存服务时间,当年老需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服务的志愿式互助养新老模式。在河北省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鼓励老老互助不仅是缓解我国正式照料体系巨大压力的新方向,也是解决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方法,更是一种低成本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选择
让所有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是人人关切的“家事”,也是“国之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23日至24日在承德市滨河社区考察时,对那里创建“时间银行”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相结合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这为河北省全面推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丰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
“时间银行”模式是按照“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的思路,鼓励和引导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按一定的规则记录储存服务时间,当年老需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服务的志愿式互助养新老模式。在河北省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鼓励老老互助不仅是缓解我国正式照料体系巨大压力的新方向,也是解决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方法,更是一种低成本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选择。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往经验证明,只有政府主导,才能保证“时间银行”系统平稳、有效地运行。当前,以北京市和南京市、青岛市等地为试点的政府主导型的“时间银行”逐渐成为新兴热点。同时,“时间银行”的建设和运营是一项繁重的任务,需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提供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建议由省民政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按照先期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意见(试行)》的要求,督导各地推动“时间银行”工作落地落实,加快构建省、市、县(市、区)、街(乡镇)四级“时间银行”管理体系,努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组织运营、社会力量协同、公众参与、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管理模式。
数字赋能,打造平台。要吸纳“时间银行”在国内外推行中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运用新技术带来的管理变革机遇,打造出不只是“看起来很好”,而是真正能“落地”的社会治理微模式。要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时间银行”当中,打造“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注册、需求发布、服务过程、时间存入及转移、服务评价等功能。此外,“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应加强与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志愿中国”等信息数据互通,推进“时间银行”便利化、网络化、常态化。
管理科学,法治保障。“时间银行”本质上是一套激励机制,涉及社会大众,影响面广,必须精心设计,以此推动公益行业的透明、规范。为此,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不同公益服务可兑换的“时间币”数量,形成一套标准体系,并适时申报为地方标准。进一步讲,“时间币”还是一种权利,应该类似“人民币”一样具有可继承性等属性。为此,还需要法治保障,通过地方立法使“时间银行”更有公信力、吸引力和持续性。
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只有让志愿服务变得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养老服务才会更有品质,“时间银行”才会更有生命力。建议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利用高校、养老机构、优秀志愿者等资源免费对志愿者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将参加培训的时间作为服务时间,储存在个人账户;对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员进行等级或星级评估,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服务时间存储,激励或者督促志愿服务人员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
强化宣传,广泛动员。建议新闻媒体、文明办、老年志愿者协会、妇联、共青团、社会组织等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居民特别是低龄健康老人群体了解和认识到,加入“时间银行”既可以减轻养老人手不够、资金不足的压力,又为自身将来养老创造和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提升低龄老人对“时间银行”的接受度、信任度、参与度;建议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高校等率先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养老服务,并将一定时间内志愿服务所赚取的“时间币”返还给“时间银行”平台用于日常运营,或将所赚取的“时间币”转赠给有服务需求的人和群体,共同营造互助互爱、尊老爱老的志愿服务氛围。
【本文为2022年度河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协作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保定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