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深度

唤醒“沉睡”的盐碱地

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由盐碱地改良而成的水稻田(7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5月25日,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旱碱麦繁种试验田里,技术人员对小麦进行测产。

6月26日,农业专家在山东东营对耐盐碱马铃薯新品系进行测产前的数据收集。

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盐碱地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基地,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 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发

近年来,河北、山东、吉林等地通过科技创新改造盐碱地,加强耐盐碱良种推广利用,积极发展深加工,让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渐成沃野良田。

我国的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亿亩。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资源,是一个战略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盐碱地改良团队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李玉义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很多盐碱化耕地经过提质改造,可大幅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可以说,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

“盐碱地综合利用既包括盐碱荒草地开垦利用,也包括盐碱化耕地的综合利用。受水资源条件、生态保护要求等限制,盐碱化荒草地开垦利用成本高、生态风险较大,开发潜力有限。盐碱化耕地多数已进行多年改造和种植,相对条件较好,提升难度较小,增产潜力空间大,在已有水资源保障条件下提质改造,亩均很容易增产200斤以上,1亿亩盐碱化耕地年均可增产200亿斤,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5%,按亩均400公斤产量测算,相当于新增2500万亩耕地,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意义重大。”李玉义分析。

日前,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创新中心由中国农科院等单位联合国内18家盐碱地科研院校企业等优势单位共建,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盐碱地产能提升和盐碱地生态化利用三大关键领域,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培育耐中度盐碱的粮油、饲草、特种经济作物新品种(系)80个以上,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带动1300万亩盐碱耕地质量普遍提升1-2个等级,单位面积综合产能提高25%以上。

旱碱麦、海水稻、耐盐碱油菜……曾经“白花花”的贫瘠土地,逐渐变得“金灿灿”“绿油油”。盐碱地上,正在“长”出新粮仓。

沧州百万亩旱碱麦喜获丰收

6月15日,沧州市100.2万亩旱碱麦全部收获完毕。根据渤海新区黄骅市初步测产,平均单产240公斤以上,比去年增加7.9%,总产较上年增长近两成,旱碱麦丰收已成定局。

“今年是种地这么多年来旱碱麦长势最好的一年。”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农民杨东进戴着一顶草帽,站在自家的麦田里,随手搓开一个麦穗,不时把麦粒放进嘴里细细品尝,脸上绽放着丰收的喜悦。他感慨地说,这块麦田亩产超300公斤,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孙景春也是后仙庄村农民,前天她家刚收割了6.5亩的麦子,晾晒一天后卖给了本村粮商,算下来亩产超过了360公斤。

后仙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志亮告诉记者,后仙庄村总耕地面积4300余亩,旱碱麦种植面积3800余亩,下一步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深加工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除了风调雨顺,今年旱碱麦丰收背后更有科技的力量。杨东进、孙景春种植的麦种都是沧州科研人员选育的“捷麦19”,具有抗旱、耐碱、耐寒、产量高等特点,在沧州滨海盐碱地区得到大量推广。

“种好旱碱麦还得需要科技支撑。”在田间收集技术数据的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指着田间地头几处因土壤盐碱什么都没长的地块说,挨着排水沟渠的地块明显比无排水设施地块的麦子长势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他们将继续为旱碱麦品种培育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近年来,沧州市深化盐碱地综合利用,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提升旱碱麦生产能力,大力推广适应盐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深入开展盐碱地小麦种植的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带动了旱碱麦的丰产增收。下一步,沧州市将继续加强盐碱地改造利用和新技术推广,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打造特色品牌,推进产业化发展。2023年沧州市秋播旱碱麦面积力争达到150万亩。

研发适地“芯片”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探索盐碱地改造的同时,科技工作者也在“改种适地”上不断尝试。

“挖沟排盐、大水压碱等改良措施,在一些地方成本较高,这种情况下必须转变思路,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罗守玉说。

黄河三角洲80%以上的土地是盐碱地,这样的土地同样长出了“金麦穗”。“这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专门针对旱地、盐碱地培育的新品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曹新有说,2022年夏收时测产,在土壤含盐量3.75‰的土地上,“济麦60”平均亩产460.98公斤,创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

“改种适地”离不开强劲的农业“芯片”,背后是育种技术的支撑和耐盐碱种质资源的收集利用。目前,多个科研院所育种团队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收集保存了耐盐碱种质资源2.1万份,初步选育出了45个新品系。

九河下梢的盐碱地,也因新品种推广渐成米粮川。

河北省南皮县土地盐碱瘠薄,多数地块盐碱度在3‰左右。根据既往试验数据,土壤盐碱度大于1‰时,一般种子很难正常萌发。

“现在不一样了。”白坊子村农民白普青说,“我家种了‘小偃60’小麦,今年一亩地能产550公斤左右。”

近年来,依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遍布全国的分子育种联合中心和育种基地的科研网络体系,南皮已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玉米品种6个。其中,冬小麦品种“小偃60”和“小偃155”在河北、天津、山东、新疆推广面积120余万亩。

“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在积极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一些地方坚持大食物观理念,在盐碱度较高不适宜种粮的地方积极拓展其他适宜作物,最大限度发挥盐碱地效用。

“对于中重度的盐碱地,我们探索通过根系复壮技术等种植苜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刘忠宽说,四五年的苜蓿种植可使土地含盐量降低60%以上、土壤有机质提高18%,翻埋苜蓿种植小麦,产量比传统的小麦和玉米轮作提高50%以上。

在渤海之滨的山东北部,数百万亩盐碱地正展露新颜: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稳产高产,棉花、藜麦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加速推广,耐盐碱牧草、马铃薯、苜蓿等特色优良品种正加紧培育……一幅农作物争奇斗艳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延长“产业链条”

深加工,价值增。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是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的重要一环。

在黄骅市振学面业有限公司库房门口,工人正在操作叉车,将一袋袋优质麸皮通过传送带传输到库房门口的卡车上。库房内,200多吨原味小麦粉、次粉、麸皮摆放有序。

旱碱麦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出粉率高,面筋含量高。虽然企业已经开足马力生产旱碱麦颗粒粉,但仍然供不应求。

“过去旱碱麦产量低,生产规模受限,一天才产出十来吨。这几年,小麦产量提高了,我们一天能生产300吨左右。”公司董事长刘振学说,他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已经购入新厂房,计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加面花、馒头等产品开发。

在河北银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面花、枣卷子、蜜豆卷等数十种产品琳琅满目,两位经销商正在同公司总经理王文达谈合作。

“我们公司有100多个单品,最远卖到新疆、海南等地。仅挂面一项月销售额就在200万至300万元。”王文达说,公司计划投资建设产业园,增加生产线,发展全产业链。

黄骅市做强旱碱麦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已经形成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功能集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小麦产业,全市旱碱麦总产约13.26万吨,有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接近50万吨。

这几年,吉林省松原市发挥盐碱地土壤污染小、利用潜力大的优势,整合域内大米加工类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组建“查干湖大米产业联盟”,实现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不断做大“查干湖大米”品牌。

“我们跟企业签订了销售订单,按照统一的种植标准,只管把地种好,不再担心销路和价格。”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种稻大户褚春宝说。

在山东,海水稻产业生态圈渐成当地群众的致富金钥匙。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栋说,一粒小稻米可衍生出60余款产品:从初加工的海水稻大米,深加工的海水稻米酒、米醋、黄酒、啤酒、白酒,到精加工的美妆乳液、海水稻手工皂、稻米油,小稻米摇身一变“身价倍增”。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一条条产业链在盐碱地上延伸,书写着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篇章。

盐碱地也能变“油”田

在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沿海的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承包田地的种植大户张绿林高兴地说,这里是200亩典型轻度盐碱滩涂地,种的是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机收实产每亩达323.87公斤,刷新了全国盐碱地油菜高产纪录。亩产油量约163.17公斤,比本地油菜平均亩产油量增加82.7%。除了产量高,新品种油菜籽的含油率也从过去的40%左右提高到50%。

油菜是一种比较耐盐的作物,被视为改良盐碱地的先锋作物。据测算,我国1亿亩以上盐碱地可供扩种油菜。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洁夫介绍,过去盐碱地治理主要以改良土壤为主,面对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新形势新要求,“中油杂501”新品种实现了从治理盐碱地来适应作物生长向选育耐盐碱作物的转变,克服了盐碱地出苗难、经济产量低、机械化难度大等关键问题。

专家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与多家研究机构联合研制的“油菜耐盐碱高产高油技术模式”,集成了耐盐碱高产高油品种、机械化联合精量播种、密植抗盐栽培、油菜全营养缓释专用肥、绿色综合防控和机械收获等技术,目前该模式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扩大油料产能是降低进口依赖、提高油料自给率、保障居民油料消费的根本途径,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战略资源,其可利用挖掘的潜力巨大。”张洁夫说。

(稿件来源:新华社 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 河北日报)

2023-08-0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32243.html 1 唤醒“沉睡”的盐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