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
如果说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五大振兴整体布局中居于首位,那么“土特产”则是产业振兴之路的路基。不过这里的“土特产”可不仅仅指乡土物产。这三个字,足以连缀起一篇乡村产业大文章。只有琢磨透“土特产”三个字丰富的意涵、深刻的逻辑,才能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牢固的基础。
“土特产”这三个字,首先意味着要依托本地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也就是立足实际、发挥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但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地理空间等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南辕北辙、事倍功半,“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近年来,借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机遇,国内不少省份因地制宜,推出不少令人耳熟能详的土特产,如陕西苹果、新疆大枣、宁夏滩羊、四川猕猴桃、黑龙江大米等,有些区县不但实现一县一品,而且向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深入推进。
与此同时,不少土特产因品质优还走出国门,比如涪陵榨菜就从“国民下饭菜”转变为“世界名腌菜”。这些土特产之所以声名远扬,再次证明了“本土的就是世界的”,市场不会在乎你的“出身”,只会在乎你的“成色”。
相反,也有不少地方因违背自然规律而教训惨痛。比如,部分地区规划果蔬种植仅考虑土壤条件而忽视了气候等综合因素,结果产品品质不佳、没有市场,最后不得不推倒重来,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最主要是耗尽了群众的“心力”,让群众对政府的政策产生不信任。这种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现象,值得各地高度警惕。
“土特产”这三个字,还意味着要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要效益。
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发展主旋律,我国农业的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和经济、生态、文化等价值日益凸显。如今的乡村绝不仅是“土里刨食”的所在,也是“好山好水好风光”的荟萃之地,还是绵绵乡愁氤氲的风土。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也就使得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一定程度上说,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兴产业,拓展了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凸显了乡村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在带动农民增收和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是最能体现农业农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的产业。
但同时也应看到,各地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部分景区建好后“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月亮”,不但难以吸引游客前来,还要投入不菲的运营维护费用。此类结构性供给过剩现象,如不加以重视和破解,必将影响产业振兴乃至乡村振兴推进实效。近年来,不少地方打造的仿明清古镇千篇一律,往往开街后门可罗雀,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土特产”这三个字,更意味着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味着农业产业链的延长,而产业链的延长又意味着农业附加值的提升。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不过,农业产业链长而不韧、品牌意识有而不强、标准化程度仍显杂乱等,依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普遍性难题。
总之,乡土资源的“转化性创造”、地方风情的“可持续再造”与产业集群的“高质量锻造”,共同形塑了“土特产”发展路线的鲜明标志。琢磨透这三个平常汉字,正是要从乡村看似平常的时日轮回中,看似单调的四时活动中,发现新意与创造的可能,凝聚团结与协作的共识。尊重地方的资源与禀赋,理顺乡亲的需求与期待,包容潮流的进步与更新,“土特产”奠基的,是一条立体化重造现代乡村产业的康庄大道。以“土”为本,以“特”为魂,以“产”为旗,乡村产业振兴就有了一条剪不断扯不乱的红线,必可联结乡村活力孕育的现在与生机升腾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