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何为“土特产”?“土”就是一方水土中寻找乡土资源,“特”就是打造特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产”就是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来建产业,打造产业全链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专章部署,提出“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土特产”三个字大有文章可做。洛川苹果、大同黄花、柳州螺蛳粉、赣州富硒蔬菜……如今,许多带着浓浓本地特色的“土特产”,从田间地头走向各地的大型商超,甚至进入海外市场。抓住“土特产”里的“土味”与“特色”这些产品优势,更多乡土产品驶上产业化的快车道,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促农增收好助手 乡村振兴好抓手
藁城宫面、巨鹿红杏、鸡泽辣椒酱、南和红薯粉条、平乡芝麻糖、蔚县小米、平泉香菇、丰宁剪纸……这些是河北“土特产”家族中的一小撮,燕赵大地,各地都有自己的拿手好物。
“土特产”虽小,重要性不可小觑,它一头连着广大农民,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它是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脱贫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稳定致富的重要特色产业。
张家口市万全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这里生产的糯玉米黏性大、糖分高、口感好,被称为“中国鲜食玉米之乡”,种植面积约6.5万亩,已经成为万全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首,也是当地不少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60多岁的侯登英是万全区的一位农户。他和妻子种了60亩地,凭借着鲜食玉米种植,一年收入八九万元。“这几年收入不赖,玉米个头大,一亩地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在收自家玉米的同时,他也会帮其他农户收玉米赚外快。“种地打工两不误,挣得多。”
得益于电商的发展,侯登英种植玉米的面积也有相应增加,“可以多卖一些玉米,收入增加了20%左右。”同时,一亩地的秸秆能卖200元,可以运送到饲料厂。侯登英有两个儿子,已经给大儿子买了楼房。
据了解,万全鲜食玉米形成了育种、制种、种植、玉米加工、秸秆处理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条。产业内拥有2家专业育种制种单位、18家玉米加工厂、3家秸秆饲料规模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年规模达到12万亩,成功探索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部推行“订单生产”,年加工鲜食玉米4.4亿穗,实现销售收入6.6亿元,有效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带动了千家万户致富。
除了鲜食玉米外,玉米面粉也是一大特色。在拼多多杂粮小伙食品旗舰店一老板的面粉加工厂内,工人正在盛装刚打磨的玉米面粉,在面粉加工厂外,工人在打包即将发走的订单。这位老板说,他最多一天发了3000单。
玉米产业的持续扩大与发展,也带动了万全区农民就业的提升。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电商带动下,他的企业不仅帮助农民年增收1500万元,还解决了百人以上就业。“万全区产业多了,用工也多了,工资高了,老百姓种植面积也在增加。”他说,2017年以前,他的厂子工人有二三十人,现在平均每天就要百人以上,翻了5倍。工资也从每月2400元涨到现在3000多元,“干得好能到4000元”。
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宝元栈乡竹字下村黑木耳种植基地,30余名务工人员在忙碌着,承德启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树俊介绍,4亩木耳基地去年年产干木耳3000斤。今年改进灌溉技术,预计年产5000斤以上,品质高、销路好,木耳价格达75元/斤,开出了“以地生钱”的致富方子。公司注册“围塞宝竹”商标,实施山野蘑菇加工及木耳、黄芩茶、中药材、有机五谷杂粮的生产销售。
为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增加群众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宝元栈乡扎实开展“双创双争”活动,将推广木耳种植项目作为“书记精品工程”推动,因地制宜发展黑木耳产业。以“公司+支部+基地+农户”模式,帮助协调解决好基地用工、土地种植、木耳采摘、运输、晾晒问题,帮助农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在如今的燕赵大地,“土特产”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成为各地促农增收的好助手,推动乡村振兴的好抓手。
着力补短板 做好“土特产+”文章
3月24日,位于巨鹿县的河北旺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4月份就进入金银花饮品销售旺季,我们每天生产8000多箱,20多万瓶‘金银花水’。”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姜孟杰介绍,他们是一家以生产金银花深加工饮品为主的企业,联合8家金银花种植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1000多户,每年消耗近18吨金银花干花,销售金额达1900多万元。
金银花作为巨鹿县的招牌已经声名远播,但在我省许多地方,一些质量“杠杠的”土特产还“养在深闺”。
省政协委员刘浩斌说:“在太行山、燕山深处曾有许多贫困县,这些地区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好山好水孕育好物。”他建议,成立农产品网售联盟,发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成立“土特产”产业协会,抱团发展闯市场;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让“土特产”成为脱贫群众稳定致富的“硬核”产品。
“过去‘土特产’是有品质无品牌,现在要从有品质到有品牌,今后品牌是‘土特产’最大的竞争力。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有了品牌,‘土特产’才能做到优质优价。”邢台市科协副主席冀淑秀说。她建议,首先要积极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提升“土特产”的品质。“土特产”不是越土越好,农业生产也应做到标准化,质量统一,不但要外观好看,更要绿色无公害。其次,要叫响“土特产”品牌,大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质量过硬、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三,扶持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一方面进行初加工后,统一包装拓展市场,采用网络营销的手段,比如直播带货,淘宝、京东开店等多种方式,提高“土特产”的价格和销量。另一方面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土特产”的经济效益。
相关人士指出,做好“土特产”文章,其实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就河北的情况而言,要紧盯京津市场需求,做强特色农业品牌,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同时,下大气力提升基础设施,打造全产业链特色乡村旅游,做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实现更高水平的乡村振兴。
七方面出击 河北持续发力“土特产”
为加快推进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确保2023年全省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省脱贫人口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奠定坚实基础,日前,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3年河北省巩固提升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工作方案》。
“我省提出7方面重点任务,发展壮大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省农业农村厅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首先是实施产业提升行动。” 这位负责人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就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我省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推动实施蔬菜、中药材、奶业、精品肉类、中央厨房五大千亿级产业工程,支持脱贫县围绕产业集群,聚焦“一主两辅”特色主导产业,持续加大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培育,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健全乡(镇)域产业聚集机制,打造一批产业强镇。
实施项目增收行动。接续开展“农业投资项目提升年”活动,在脱贫县实施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发挥牵引拉动作用。列出头部企业招商名录,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实施“保姆式”贴心服务,脱贫地区农业招商项目签约引资额年内达到350亿元。
实施科技支撑行动。持续优化省市县乡村五级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服务产业长效机制,加强五级联通对接,瞄准产业关键环节开展科技服务,确保科技服务到村到户到主体到项目,进一步提高脱贫人口依靠新技术、新品种实现增收的能力。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培养项目,开展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双提升行动,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实施龙头培育行动。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经营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脱贫地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5家,达到305家;每个脱贫县巩固壮大1个联农带农效果好、帮扶机制完善的产业化联合体。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推动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
“此外,还有消费帮扶行动、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做好产业防返贫动态监测。这七方面以特色产业为总抓手,互相配合,互为支撑,推动地方‘土特产’强大起来,奋力谱写出乡村振兴的河北篇章。” 这位负责人说。
(本报综合:人民网、新华网、冀云、河北新闻网等)
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