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军
一有闲暇,赵丽娟就要回到大山深处,回到自己的艺术原乡。
平山县西部深山区的合河口乡王家坪,那青青瓦舍,黛色山峦,潺潺溪流,还有清脆的鸟鸣,悠然白云,无不牵挂着她的心魂。
她更喜欢与老家的父老乡亲攀谈,听她熟悉的山里乡音,那亲切动听平山山地的“吴侬软语”,让她陶醉。
1989年出生的赵丽娟,是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闫三妮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她致力于传唱、传承闫三妮民歌,从家乡古老的文化元素中汲取营养,加以创新,使自己的歌声清澈辽远、清新自然,裹带着醇香的泥土气息,让家乡的传统歌谣飞出大山。
一
早春时节,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张灯结彩。乡场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表演专场正在精彩上演。
“你走你那个山梁喽我走我的沟,咱二人定记呀摆摆手……”高亢、清脆、多情的民歌,划破天宇,在北庄村上空传出老远。
剧中闫三妮的扮演者赵丽娟,以声达情,寄情于形,一招一式,颇具功夫,精心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山乡女子歌手闫三妮演绎得活灵活现。
平山,这是一方拥有诗意的热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錾凿出了平山的悬崖峭壁、绵延山峦,在穿境而过的滹沱河两岸,土地肥沃,稻麦两熟。这里既有黄钟大吕、慷慨悲歌的历史文化,又有小桥流水人家的乡韵风情……在这块土地上,蕴藏着一种深厚的文化信号。
在平山深山区的合河口和蛟潭庄两个乡镇,祖祖辈辈流传着极富乐感的民间小曲。这种小曲亲切缠绵,如山涧清澈流水,抒情明快、委婉动人,但起源时间无从考证。当地老人们说,大约自1000多年前本地村落形成后,就逐渐有了这民间小曲。
而与赵丽娟老家近在咫尺,出生在杏树湾村的著名民歌歌手闫三妮,就是这民间小曲的传承人。
赵丽娟的家乡合河口,属于太行山区,周边全是巍峨的大山,村庄如同一枚棋子,镶嵌在绿色的山峦之间。因交通不便,这里落后,闭塞。但是,映入眼帘的却是满眼的青翠,高大的山峦上,杂树繁花,春天的时候,满山满坡迎春、杏花、山桃花,姹紫嫣红,如满天繁星,散发出浅淡的清香。这乡愁、乡韵、乡味,成为闫三妮以及赵丽娟她们共同的文艺母题。
站在山坡上,极目望远,总有一曲悠扬的旋律,在赵丽娟心头缠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日寇入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平山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慷慨悲歌的精神得到了张扬。
杏花吐蕊,早春二月。平山县西部山区南庄村的一个农家小院,要参加八路军的青年刘汉兴和父母告别,他胸佩大红花,十分英俊。这幅著名战地记者沙飞于1942年拍摄的《父母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纪实照片,至今仍陈列在西柏坡纪念馆里。
临走了,母亲还在依依不舍地嘱托着,而他的妻子则露出依依不舍且有些羞涩的微笑。战争,没有让老区平山的女人们走开。这些质朴的乡村妇女,虽然讲不出大道理,但深明大义。面对生死别离,她们选择了坚强与担当。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看着印上了岁月痕迹已经发黄的老照片,那慷慨激昂的旋律便自赵丽娟心底飞出。
这首叫《支前民谣》的拥军民歌,当时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
每每夜深人静,赵丽娟便静下心来,与闫三妮前辈用心对话。赵丽娟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上个世纪的烽火岁月。
胜利归来,抗日军民举行庆功会。淳朴娟秀的蛟潭庄女子闫三妮演唱了《拥军谣》《快去把兵当》《自从来了共产党》等民歌。当闫三妮得知战斗英雄韩增丰只有二十来岁时,十分崇敬,随即演唱了现场编词的《三妮挥泪赞英雄》。
当唱到“最后的一位亲骨肉也送到战场上”时,闫三妮泪流满面。台下先是寂静无声,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婉转清脆的歌声,在太行山上传出很远。
二
同样出生在合河口乡的赵丽娟,与闫三妮民歌结下不解之缘。她从小喜欢唱歌,自幼拜师苦练,经过多年系统学习,成为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高才生。
闫三妮是河北省民间歌唱家,出生于平山县合河口乡杏树湾村,她的民歌都是用当地方言演唱。
赵丽娟经常耐心揣摩,用心研究闫三妮民歌。她经常哼着小调,寻找当年闫三妮的艺术感觉。抗战时期,闫三妮将家乡一带的民间小曲唱响了晋察冀边区,被晋察冀军民称为“太行歌王”。
赵丽娟老家王家坪与杏树湾村只有一山之隔,一样的乡音。但当时,从没用家乡话唱过歌的赵丽娟还是感到很迷茫,看到谱子,不知如何“张口”。通过谱子跟随旋律唱,始终表达不出歌曲的内在情感,反复唱还是觉得很生硬,于是开始四处请教。
在闫三妮孙子胡小平的帮助下,赵丽娟找到了闫三妮的原声录音资料。
“当时一听原声,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风格。”赵丽娟非常激动,感觉找到了!
参加工作后,赵丽娟多次回到平山老家,到驼梁、松坪、杨家庄、龙儿清、黄土台、大粮地等附近几个村,悉心请教会唱闫三妮民歌的老人。在同老人的交流中,赵丽娟学到很多闫三妮民歌的演唱技巧,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民歌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在赵丽娟的案头,常年放着一本《闫三妮民歌》。她一遍一遍,循着书中闫三妮的故事探索,在潜移默化熏陶之下,心里种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
为了了解闫三妮的故事和当时生活的情景,赵丽娟虚心向闫三妮孙子胡小平和孙女胡平英请教。胡小平告诉赵丽娟,奶奶闫三妮的民歌演唱,也是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
1939年1月下旬,晋察冀边区举行文艺座谈会。闫三妮见到了音乐家李劫夫。当听到李劫夫讲民歌要在抗战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赋予它新的生命时,闫三妮困惑地问:“这是不是旧瓶装新酒的问题,是不是我要打破原来演唱的风格,把声音冲出瓶颈冒出瓶口?”
李劫夫大声说:“那就是最好的民歌!如果,你的歌声完全冲出瓶颈冒出瓶口,那就是歌曲创作的问题了,要用灵魂、用灵感演唱!”
闫三妮听后豁然开朗。自此,她的演唱风格发生了很大转变。她常常记着李劫夫说的“要用灵魂、用灵感演唱”的叮嘱。
如今,优美深情的《支前民谣》依然被人们深情传唱。这首民谣,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依然经久不衰。
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当年,老区平山的女人们不分昼夜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救伤员,全力支援前线的情景就生动地出现在赵丽娟眼前……
三
“房高呀房低呀长荒蒿,因为呀盼你呀,踩成一道道……”
2021年7月,在北京第二十一届世纪大采风年度盛典上,赵丽娟凭借一曲闫三妮民歌《你走你的山梁我走沟》打动了评委,获评中国当代德艺双馨艺术家。
2014年9月,参加“中国梦·民歌情”河北省首届河北民歌演唱大赛获一等奖。
2015年6月,参加“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邀请赛,获最佳风采奖。
2020年3月6日,参与录制央视十套科教频道《中国影像方志》河北·平山篇。
……
在赵丽娟的日志里,记录着她的一路汗水和一路收获。
在赵丽娟的世界里,再没有比登台唱歌更让她开心的事情了。从小到大,只要有舞台可以歌唱,她就会开心无比。她对音乐的感觉也是与生俱来。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小丽娟在歌唱方面的天赋就开始显现。2000年,年仅11岁的赵丽娟在父亲带领下,找到了县城的一位专业音乐老师,开始了她的音乐生涯。
后来,赵丽娟在聆听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中,不止一次听到了闫三妮的名字,这对她触动很大,让她意识到闫三妮民歌是最具代表性的河北民歌。
作为与闫三妮同乡的赵丽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晚辈,她有责任有义务,将闫三妮民歌这一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在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年学习期间,赵丽娟在李慧敏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参加舞台实践,以及参加学院组建的合唱团,跟随合唱团分别在重庆、云南等地参加了中国金钟奖合唱比赛,每一次学习锻炼都为她唱好闫三妮民歌奠定了基础。
本科毕业后,赵丽娟考取了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当时的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省群艺馆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组织“中国梦·民歌情”首届河北省民歌演唱大赛。得知消息后,赵丽娟积极准备,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演唱家乡的闫三妮民歌,并选定了《你走你那个山梁我走沟》和《半斤莜面推窝窝》。
在准备比赛期间,赵丽娟通过谱子学会了旋律。但只唱旋律发挥不出情感,反复唱还是觉得有些生硬。后来,在县文化馆老师的帮助下,她听到了闫三妮的更多原声录音,感受到了闫三妮民间艺术家真挚、朴实的演唱,真切地打动了她的心弦。
同时,在闫三妮孙子胡小平和孙女胡平英帮助下,赵丽娟了解了大量闫三妮生前的故事和当年的生活情景。
闫三妮当年从杏树湾,嫁到蛟潭庄村,她带动了乡亲们一起唱民歌。不管是烧火做饭,还是洗衣服、纳鞋底,她都哼唱着那些乡间小曲。闫三妮也能自己编出歌词,各种生活场景都能入歌,她用民歌唱出了平山人民最朴素的情感。
在这次大赛中,赵丽娟凭借天籁般的嗓音和扎实的功底,夺得了一等奖。这个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山里妹,引起了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自此,赵丽娟开始深入研究、学习闫三妮民歌。她时常回味当年闫三妮和李劫夫关于冲破“瓶颈”的那段对话,反复提升自己,走出了自身瓶颈。
身为平山实验中学的音乐教师,她还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多元学习,将民歌艺术带进课堂,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家乡传统文化。
如今,赵丽娟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地方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她的歌声也走向了千家万户。
尽管赵丽娟已经走出大山,但她始终离不开合河口,离不开她生命的根系。即使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她也未有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色。一有闲暇,她便回到大山深处,去感受那真切的生活底蕴,那里,有她熟悉的父老乡亲、婚丧嫁娶、锅碗瓢盆。在她的意识深处,自小种下的民间艺术与文化种子已经开花结果。
在大山深处,赵丽娟才能与闫三妮民歌深情对话,穿越时空,深切体验民间传统音乐与现代声乐艺术不期而遇的精彩。
赵丽娟正计划着,把闫三妮民歌搬上崭新舞台,融入现代元素,反映时代心声,把平山县父老乡亲新时代的精气神展现给世人。
合河口,两代音乐人,创造了一段精美绝伦的艺术传奇。
让人感知,这逶迤绵延的大山深处,民歌的梦想仍在继续,民歌的温暖依然在父老乡亲心头亲切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