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沧州市运河区,多样的艺术空间、多彩的艺术活动已成为一道风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涵养城市的文化气息
本报讯(记者代晴 通讯员郑谷)静下心,到非遗传习所学一学“手艺”;放缓步,在城市书房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来到清风楼,欣赏一场精彩的相声表演;在街头巷尾,遇见一座艺术园林、看一场小型展览……如今,在沧州市运河区,多样的艺术空间、多彩的艺术活动已成为一道风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涵养城市的文化气息。
共营共享公共文化空间。周末,沧州市民郑女士带着孩子坐在环境优美的“狮城书房”里,参加亲子阅读活动。“狮城书房”的建设得到了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提供场地和工作人员,沧州市运河区图书馆调配图书、订购报刊、购置借阅设备、组织读书文化沙龙等活动,达到政府、企业和群众三方“共赢”的目的。
近年来,沧州市运河区引导企业商家自主改造、提升业态,整合街区可利用空间,建成了“理享山28号”艺术街区、“沧州印象”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等,营造多元消费场景,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空间,激发了消费活力。
沧州市运河区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深挖历史文脉,融合商业运营逻辑,加强场景营造,打造运河区旅游的新地标和消费目的地。同时,探索社会力量共建共营共享机制,用文化点亮空间,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品质,组建“文化联盟”,发挥辖区21个“文化干细胞”单位和19个“文化名家工作室”的作用,拓展文化阵地,共享文化空间,共办文化活动,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与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的社会文化服务有机统一。
传承宣传非遗传统文化。近日,沧州市运河区非遗传习所热闹不已,十多个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体验刻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马振领给孩子们介绍刻纸的相关知识。
2017年,沧州市运河区成立非遗传习所,面向社会开放非遗项目公益体验授课活动,市民可亲身体验竹刻艺术、刻纸艺术、景泰蓝水晶画制作技艺等6项市级非遗项目。
董连福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制香技艺的传承人,也是手工制香非遗工坊的负责人,他为周边居民提供免费培训,带动了一批人共同致富。
在沧州市运河区,非遗文化变得触手可及:非遗传习所内,市民可动手体验刻纸、竹刻等非遗项目;5家非遗工坊中,大家既可参加免费培训,还能分享精彩的非遗故事。
沧州市运河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说,运河区的非遗项目有53项,他们要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在打造丰富非遗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更多非遗网红“打卡地”。
流连忘返小型文化展馆。沧州市新华桥西南角有一所上下两层的老房子,这是青年陶艺师张立民的“禾家陶舍”工作室。这里常年举办小型陶艺展、民俗艺术品展,近期举办的“大运河年味联展”以沧州民间工艺美术为主创形式,用陶艺、剪纸、布艺、篆刻等作品形式展现了大运河风土人情。
在大运河边的“石狮博物馆”,展出的100余件自汉代以来的石狮雕刻艺术品、石刻艺术品拓片,也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千年运河,生生不息,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也憧憬着沧州的美好未来。沧州市运河区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传承历史文脉、讲好运河故事、贴近群众需求,让大运河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