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
一
贾志民说,他的生活很简单,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
他自打失明后,将近十年的时间,是在黑暗中摸索的日子还能有什么故事!
1958年,贾志民出生在易县台底村。“饿肚皮”几乎是伴随着他少年成长的记忆。那时,家里4间低矮破旧、南北相对的土坯房。两爿土坯炕,两块破洞席,拥挤着父母和家里10个姐妹兄弟。
20世纪80年代初,已是二十多岁的贾志民,也有了相思之意,无奈家徒四壁,三十多岁的大哥还没有结婚成家,哪有姑娘愿意嫁到他家来受穷?他的相思,成了妄想。
二
山崖缝里的小草也有春天。1984年,贾志民拥有了自己的春天。这一年,贾志民如愿喜结姻缘。朴实善良的秀莲挑起了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的家务,任劳任怨照顾婆婆和弟妹。
随着两个儿子渐渐长大,为人父母的两口子又多了新的“任务”。
那年春节,大儿子回家喜滋滋地向父母透露,自己有了心上人,恋爱谈得火热。贾志民和秀莲一听,既高兴又犯愁。如果儿子要结婚,房子还没有。要强的贾志民两口子省吃俭用,一点点地积攒存钱,又向亲戚朋友拆借,2009年,盖起了4间新房。
看着宽敞明亮的新房,两口子满心喜悦。可是欠下的钱更需要偿还。
没有人知道明天到底会发生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一个人生命中会有多少波折。
2014年,农历正月十七这天早上,贾志民睁开双眼,眼前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他摇了摇头,努力睁大眼睛,依然是无边的黑暗。他心里一紧,对身边的秀莲喊了一声:“我的眼看不见了。”
秀莲火急火燎地找车,带他来到县医院,医生检查后说,糖尿病并发症造成眼底出血,已经很严重了,建议到北京的医院激光治疗。
几个月下来,几万块钱没声没响地投在医院,贾志民心疼。他决定不再往医院里扔钱了,放弃治疗。
三
贾志民在家窝了大半年,心情慢慢平静下来,渐渐接受了这“黑暗”的日月。
穿过他家门口的柏油路,路边都喷绘着一条白线。贾志民说他能模糊地看见那条“白道道”。每天,他都要踩着这“白道道”漫游一趟。
秋日的上午,明丽丽的阳光照耀着这个山窝窝里的小村庄,安宁、美好,像一个温暖的窠巢。
秀莲早去上班了。贾志民摸索着吃完早饭,摸起门口自己那把小凳子,摸索着来到大门口,放下凳子坐在阳光里。
一会儿,一串啪嗒、啪嗒的脚步声在他身边停下来,“志民叔,咱们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来村里采访,到你家来看看。”
贾志民一听声音就知道是年轻的村支委赵艳生,他缓缓站起来,热情地招呼记者到他家去。坐定后,他对记者感慨地说:“我这就有九年看不见了,九年了。”
记者同情地遗憾在他眼睛失明近十年的时光里,台底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却无法看到。他打断了记者的话,说:“我都知道,也‘看到’了!”
他怎么能不知道呢?2014年,村“两委”班子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了苹硕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引进河北农业大学“三优”富士苹果管理模式,逐渐发展出集苹果种植、旅游采摘为一体的苹果产业,改写了台底村红薯玉米是主粮的历史。
他更忘不了,他丧失劳动能力后,不仅不能打工挣钱,妻子秀莲也寸步难行不能外出打工。家里的开销,长期服药的费用,都要两个在北京上班工资不高的儿子负担。大儿子一家四口,生活不易,二儿子还没成家。这一切,天天让贾志民老两口犯愁。
四
那是2015年的一个早上,村干部来到贾志民家。让秀莲去苹果产业合作社上班,两口子激动得落泪。
贾志民60多岁,已经领取养老保险金了,村里还给他办理了低保,这些钱够他平时所需的药费。苹果合作社入股的股金分红,流转的土地也有收入,加上秀莲的工资,现在不用两个儿子贴补,足够他们两口子的日常开销。这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
“这一切变化真的要感谢党,感谢村里的书记牛全江,领着大伙起早贪黑地干。”贾志民知道现在全村山上山下650亩的苹果,秋天时节,苹果香飘满村。他小时候幻想神仙“一指”满山甜果已成现实。可是,从春管到秋收,苹果收获跑销售,书记跑了多少路,操了多少心,大伙心里都有数。
贾志民的话还没说完,院子里响起了咚咚咚的脚步声,随着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抱歉啊,去乡里开了一个会。”
牛全江,憨憨厚厚、敦敦实实,快60岁了,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他憨憨地一笑说,“我听到了,纠正一下啊,台底村的变化可不能说是我的功劳,这是我有幸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有幸能够在这个年代带着群众增收致富,摆脱贫穷,建设家乡,这是我的福气啊。”
贾志民安静地听着,轻轻地叹口气,“我是一点也没为村里的建设出上力啊。”
记者和赵艳生赶忙安慰他:“你很幸运了,赶上这好时代,虽有遗憾,也算是一个美丽的遗憾。”
“是,是,唉……”他又轻轻叹口气。
这一声声叹息,让人深深地感受到:贾志民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对家乡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爱恋。
(作品刊载时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