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长城论坛

着力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刘静 李珊珊 李菁

当前我省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态势,但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问题突出。认清就业领域中的结构性问题并探索矛盾的有效化解路径,有利于提高就业政策的精准性,更好服务于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对稳定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分析

我省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因素。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依然偏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供给不足,就业结构调整略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劳动力技能水平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不匹配,劳动力就业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现象并存。此外,高校毕业生能力水平与企业岗位需求有差距,造成就业结构性错配。分析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是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去产能和智能化升级改造对中低端产业的就业产生的挤出效应愈发明显,同时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较短,高端人才市场供给不足,导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吻合。另一方面,我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从事低端行业,工资水平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不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偏高。

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变化是形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我省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趋势明显,而制造业、建筑业等又是用工的大头,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面临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我省高校在综合实力较弱,吸引力不强,再加上教育培养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需求的实际变化,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需求有差距,加之职业教育发展不足,导致难以形成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

劳动力市场功能发挥不足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当前,我省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人力资源服务业普遍规模小,业务主要集中在人才求职招聘、行政事务代理等基本服务方面,在人才职业定位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中高端服务领域发展不足,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困难群体服务水平也不高,无法起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市场中的劳动力供需矛盾的作用。

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路径

积极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就业转型与产业转型相结合。一是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强化财税、金融、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促进消费、增加有效投资拉动就业,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二是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增强制造业就业吸引力。重点推动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开发更多服务型就业机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三是拓展新产业新业态就业空间。抓住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转型赋能,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拓展就业新形态新岗位。

统筹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城乡区域就业结构相协调。一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务工,创造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壮大县乡村促就业内生动力。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扩大农业规模经营,培育乡村就业增长极。二是提高重点地区就业承载力。深化京津冀就业服务协同发展,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开展京津冀劳务输出合作,推动雄安新区、廊坊北三县以及环京津县(市、区)与北京在人力资源领域实现全面对接。促进特殊类型地区充分就业,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壮大本地特色产业,促进当地群众就业。三是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安置。聚焦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青年、转岗青年职工等城镇青年,开发更多适合青年的就业岗位。完善退役军人优先就业岗位目录,引导退役军人就业向城乡基层延伸。

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促进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岗位需求相匹配。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引导高校加快急需紧缺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体系建设,精准培养适用性技能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人才的有效供给。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切实提升培训效能,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解决技能人才短缺、技能发展不均衡的系统性问题。二是构建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广以“双元制”为依托的技工培养新模式,加快在中小城市发展一批应用型技术大学或职业院校,推动以体力型就业为主向以技能型就业为主转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在线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三是加强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大力开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工程和就业见习计划,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加强下岗失业职工的转岗再就业培训,开展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学历提升行动。

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一是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制度建设,构建统一的人力资源大市场。大力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业态,满足高端产业人才缺乏矛盾。积极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定期举办招聘会制度。二是营造优良的就业创业环境。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的创业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从市场准入、贷款发放、收费减免、纳税服务、创业培训服务等方面支持创业。健全劳动用工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用工。加强劳动者社会保障,加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力度,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养老、医疗及其他保险新模式。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和联合约谈机制,加强劳动者就业权益保障。健全完善就业形势分析制度和就业失业信息监测、失业预警制度,加强就业形势的分析研判。

【本文为2022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RS-2022-1098)】

(作者单位:河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2022-12-17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19293.html 1 着力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