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柱 韩顺义
位于衡水市东南部的故城县,53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36万人。该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初步构建了乡村振兴新格局。
工作中,故城县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为主线的“八个三”工作思路,即聚焦农业、农村、农民,用好资源、资产、资金,融合一产、二产、三产,提升品种、品质、品牌,协调生产、生活、生态,强化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巩固法治、德治、自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聚焦“三农”
深化改革开新局
故城县加速农业发展方式之变,构建了“2+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即着力建设东大洼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茂丰省级现代农业精品园区,为农业现代化搭建了优质发展平台。“5”,即着力建设总投资225亿元的正大肉鸡、以岭中医药、康宏奶牛、新希望和宁波天邦生猪、特色果蔬五大农业全产业链,大中小农业市场主体集群发展,实现富民与强县相统一。
加速农村布局形态之变。该县坚持以产定村、以业聚人,统筹中心社区、美丽乡村两种形态,科学规划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类村庄,加快农村形态布局优化调整,打造农村升级版。与雄安新区合作建设雄安—故城产业生态城,实现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增收致富、面貌提升等多重效益。按照“成方连片”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31个村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房庄镇—郑口镇—三朗镇精品闭合环线,形成了点上出彩、面上出景、全面开花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加速农村人口结构之变。聚焦“人”这个核心,畅通农民进城渠道,创新人才下乡机制,推动城乡人口有序双向流动,加快实现动态平衡。一方面切实解决进城农民身份转换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村“两委”换届,发展企业家“村官”244人、致富能手“村官”414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旺盛人才活力。
该县不断深化改革,唤醒土地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强化资金保障。全县507个村整合土地资源30万亩,实施“五位一体”适度规模经营,预计到今年年底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800万元,全县村集体5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10万元的村达到382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1%,带动2600户脱贫户和110户易返贫致贫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融合提质
金山青山幸福长
该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工互促、深化农旅融合,1—9月农业总产值达到38.8亿元,农业产业化率跃升至71%。
该县实施高标准农田、特色种养、经营主体提升三大工程,发展设施农业4万亩,发展“金蝉+果树”综合种养4200亩、中药材2000亩、特色果蔬1万亩、杂粮杂豆2万亩、肉鸡5000万只、奶牛2.5万头、肉猪14万头,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巩固提升设施农业4万亩,完成农业结构调整14.2万亩;创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8家;新创建省级农业创新驿站1家,累计创建3家;持续创建打造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2022年前三季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0元,增速7.7%,高于全国(6.4%)、全省(7.3%)平均增速。投资60亿元的以岭中医药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正大食品加工厂、投资10亿元的中农国发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批次建成投产。该县以故城大运河文旅产业带建设为统揽,打造了董子学村、正大鳄鱼体验馆等农业旅游项目,带动群众就业2000多人,拉动消费3亿多元。
该县通过提升“三品”,即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品质、做响特色品牌,以质量拓市场。引进推广长白肉猪、白羽肉鸡、荷斯坦奶牛、济麦22等优良品种16种,培育优良蔬菜品种14种;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严格管控农兽药残留超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23个、农业经营主体电子信用档案708家;注册农产品商标338个,品牌农产品年销售额达20亿元。
协调“三生”,创新生产模式、提高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该县创新“党支部(引领)+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农户(土地入股)+银行(助力)+保险(兜底)”的“五位一体”生产经营模式,变散户承包经营为适度规模化集体经营,覆盖到507个村,规模达30万亩,实现了农民劳动力的解放和农业生产力的跃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创业兴业乐园、绿色生态花园、幸福生活家园、追忆乡愁故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庭院”4万个,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推进国家级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建设,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造农村厕所6.5万座,建设粪污处理站11座,实现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
强本固基
凝心聚力创辉煌
该县建强基层组织、做实基础工作、提高基本能力,以人为本,增强工作效能。构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村监会、综合服务站、村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发展的“1+4”基层组织体系,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党组织带头人,成立驻村工作队党小组,推动驻村干部与农村干部真正融为一体,凝聚了强大合力。创新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绘出办理流程图、制成微信二维码,群众“手机扫一扫、流程全知道”。创新党务、村务、财务、服务“四务”公开机制,实现了办理结果全满意。把乡村振兴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主阵地,一批优秀基层干部脱颖而出,营造励先策后、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该县通过以法治促和谐、以德治正民风、以自治聚民心,推进治理现代化。系统推进“雪亮工程”、县乡村综治中心、法治乡村建设,开展“八五”普法,推动良法善治相得益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文化下乡、文明村镇创建等,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形成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一件事”撬动“大干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562件,将58个村党支部整合起来建成19个联村党总支,实现以强带弱、强强联合。
激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开创了社会共建、全民共治、成果共享的崭新局面。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成立县慈善总会,128家企业与142个脱贫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落实土地流转项目帮扶资金605.66万元;捐赠物资、资金99.44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27个,带动村集体增收1852.28万元,促进帮扶户增收300余万元。打造“农商通”“扶贫馆”“创新港”三大电商运营平台,119个扶贫产品广销全国,年销售额4亿多元。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该县一大批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发挥优势和力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各展所长,聚合了发展乡村、圆梦振兴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