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承德护理职业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面加强校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扩大服务外延,以社会心理服务基地和德育共同体平台为依托,优化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学生发掘潜能,完善人格,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发展,形成“大、中、小、幼”各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心理教育一体化新模式。
建设心理服务基地
该校心理中心与社会相关部门联合共建了三个社会心理服务基地,充分发挥社会效能。一是建设“承德市亲情关爱活动基地”。学校心理中心与承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协会共同建立“承德市亲情关爱活动基地”,共同开展关爱失独老人身心健康,实施“亲情关爱,伴你同行”等活动项目。二是建设“承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基地”。学校心理中心与承德市教育局,共同建立“承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基地”,负责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的实施,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培训等活动。三是建设“承德市社会心理服务与应急救护科普基地”。学校心理中心与承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建立了“承德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主要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与应急救护科普活动。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机制
为将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纳入统一的、有机衔接的全过程心理教育体系,实现各学段心理教育工作的优势互补、信息和经验的交流与共享,该校完善了四个机制,一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师“一起培训机制”。将大中小幼各学段心理教育教师统起来,一起培训,整体提升各学段心理教师能力。二是大中小幼师生心理问题“一起研判机制”。由各学段心理教师参与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家团队,对各学段学生心理问题一起研判,精准施治。三是小中大学段“接力性心理问题汇总机制”。纵向打通各个学段,形成小学向初中、初中向高中、高中向大学反馈汇总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接力性心理问题反应机制,让上一级学校详细了解输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四是各学段“心理师资力量均衡机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较强,选聘高校心理教师到中小学任职,既解决了中小学心理教育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高校心理教师实践教学的问题;选派中小学心理教师到高校进修、培训学习,提升中小学心理育人能力。
实现“两提升”“两增强”
在建设基地和完善机制的基础上,依托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共同体”平台,强化心理育人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是提升了各学段心理教师能力。通过共同体统筹协调,基地承接,开展大中小幼各学段心理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为承德市教育系统培养、培训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教师1000余名。组织开展全市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心理教师、班主任老师专业技能培训,完成心理教师每学年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覆盖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各阶段心理教师,实现整体心理育人能力提升。二是提升了心理问题的研判能力。组建市教育系统心理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健全团队工作机制,专业团队成员覆盖大中小各学段心理教育专家,定期组织召开心理教育研讨会、案例分析会及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会等,强化心理问题的研判。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创建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有23所中小学获“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称号,有4所学校获“河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称号,1所中学获“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称号。三是强化了化解心理问题的依据。加强共同体平台中小学、幼儿园与社会各界、高校密切联合和衔接,为学校超前并有针对性地尽早排查、尽早实施干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目前部分中小学正在进行试点运行,效果良好,高中和高校之间的有效衔接正在稳步推进。四是强化了各学段心理教育师资力量的均衡。选聘高校心理教师到中小学任职,既解决了中小学心理教育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高校心理教师实践教学的问题。(郝秀喜 王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