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张晓娜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凝聚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整个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纵跨京、津、冀、鲁、豫、皖、苏、浙等8个省份地域,是我国历史开凿的、至今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历史最悠久的运河之一,至今已历经2500余年的沧桑。
河北大运河文化带是大运河沿岸区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带。河北大运河文化带是以文化建设为主导的带状地域,与普通的经济地域设置有很大的区别,其发展的背景是文化内涵的发展。河北大运河文化带在组成上,不仅包含了大运河遗址、沿海城市等方面的载体内容,还包括了各种文化内容,如民间音乐、文学、戏曲等。推进“河北大运河文化区”的建立,可以强化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强大运河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与传播,进而推动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河北大运河的“硬”资源是大运河的物质遗产,“软”资源是非物质遗产。
河北大运河文化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大运河从古至今,不仅是一个连接南北来往交通的纽带,也是一个纵贯南北传播文化的媒介。河北,作为大运河沿岸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长久以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音乐。河北省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推动区域民间音乐事业的全面提升,成为河北省文艺界共同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关于“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研究,逐渐凸起并持续深入,河北省作为大运河沿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域,其区域所盛行的民间音乐,无论是声情并茂、极具喜剧风格的哈哈腔,还是慷慨悲歌、浑厚粗犷的木板大鼓,长久以来一直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并彰显着鲜明的文化特色。然而,随着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曾经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大运河文化,其文化价值开始逐渐衰微。因此,如何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进程中进行创新,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使得河北优秀的运河民间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探索运河民间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河北音乐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方面,需要充分继承与发掘河北运河文化的内涵,找出与当今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精神文化内核,结合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进行改革与创新,拓展自身的艺术包容力;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数字媒体、传统媒介的宣传,实现河北运河文化产业的深度有机融合,力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营造出独具魅力的河北大运河民间音乐文化区,不断开创河北民间音乐的产业化发展新局面。
河北大运河文化的产业化路径
建立文化协同发展机制。京杭大运河是一条历经历史洗礼的河流,它遗留下来的许多宝贵文化艺术都是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河北段沿线的城市曾经是商业繁荣的地方,现在可以发展文化产业,用民间音乐的形式来展现大运河的深厚底蕴,成为展现大运河音乐文化的一个活生生的招牌。
首先,必须完成京杭大运河河北地区的文化发展战略,为河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支撑。比如,在运河沿线增加音乐、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使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逐步加深对运河两岸民间音乐艺术特征的认识,对其文化与艺术价值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要使民间文化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的需要,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创新,使之与时俱进,使其具有更加突出的文化价值。因此,不同的民族音乐艺术可以互相交融,互相促进。例如,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民族音乐文化品牌,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河北大运河的民间音乐在舞台上的推广和演出效果,使群众逐步爱上它。同时,在传承发展大运河文化区域的民俗音乐时,还应与各地的各类文艺演出相融合,通过改革创新,使这些古老的民间音乐文化得以复兴。比如,运河文化带河北段的民族乐器——板鼓,就能与享誉全球的沧州吴桥杂技团合作,把运河地区的民间音乐融入到文化协调发展规划中。
其次,推进产业化人才培养。大运河文化带中河北段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培养优秀人才,既可以继承民间音乐的精髓,又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民间音乐永远保持灿烂的艺术气息。同时,还可以通过运河文化走廊的建设,让民间音乐“活”起来,展现出艺术魅力。但是,培养优秀的民间音乐人才,不能再局限于培养优秀的民间音乐家,更应该重视培养和发展具有群众性的民间音乐传承人才。因此,在培育民间音乐传承者的过程中,必须具备预测运河文化发展的能力,并能根据大众的审美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充分发挥当代音乐文化的渗透力。要实现民间音乐教育的整合,既要让其具有深厚的专业技能,又要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发展。还可以借助大运河音乐文化节的模式,开展各类大型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以此为契机,筛选优秀人才,吸纳进大运河音乐文化队伍中,为河北大运河音乐文化传承、河北大运河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在大运河河北段,遗留下来的大量的民间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进一步强化对大运河民间音乐的保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规范的管理机制,为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力保障。通过与旅游平台、教育平台等机构的协作,发掘其独特的优势,推动地区的社会发展,以便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民间艺术文化,为我国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民间音乐、喜欢上运河文化。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