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省 王金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之一便是“绿色”;党的十九大更是将“美丽”写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充分体现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决心。在此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量化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即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创新引领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现“2025年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3.5%和18%”的节能减排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实现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双强度控制目标,并在此约束下,同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的关系,寻找双强度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最优路径,对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节能减排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研究
通过建立节能减排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结果发现:
“十四五”期间,我国可以在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中高速高质量增长,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9%和24%,而年均GDP增长率达到6.4%,该结果是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协同优化实现的。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目标为:“十四五”期间,第二产业比重降至29%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增至65%左右。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有利于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第三产业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
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目标为:“十四五”期间,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0%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增至12%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至19%左右。以相对清洁的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代替煤炭消费,这将大大降低我国碳排放强度,有利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目标为55亿吨标准煤/年,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为108亿吨二氧化碳/年,并根据模型优化结果分别测算了分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控制目标,发现“十四五”期间节能减排的领域应重点放在第二产业,这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方向一致。
打造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四五”期间,我国应深度调整产业结构。首先,重点控制第二产业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增长,严控“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对高碳排放产品的出口进行适当限制。根据“十四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将任务细化到各行业,根据各行业自身情况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控制过剩产能,实现产业布局的低碳化。同时,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对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技术改造,激活产业新潜力。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深化延伸,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工业由高能耗、高排放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最终将“中国制造”打造成“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其次,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不仅要扩大服务业的规模,更要提升其知识密集度和数据化程度,重点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推动产业数字化,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社会,营造数字生态。推动产业智能化,加快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高科技产业。推动产业低碳化,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更优惠的税收政策,以促进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进步。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以消费升级带动服务升级,构建服务产业新体系。同时,鼓励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向互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服务业对外发展,形成中国主导的区域价值链乃至全球价值链,促进中国服务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实现能源消费绿色低碳化
“十四五”期间,我国应加大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因此,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应坚持先立后破。
首先,在供应侧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建设,大力发展储能与氢能技术,使不稳定的风、光发电变成稳定的能源并可储可运,稳妥发展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以提升绿色能源供给和保障能力。
其次,在能源供应得到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完成清洁能源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替代。在生产领域,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减煤限煤,推动企业提升电气化水平。加快构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形成合理有效的碳价格,可以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以抑制其消费,同时提高清洁能源的竞争力,利用稳定有效的碳约束机制及碳激励机制,倒逼企业调整用能结构。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包括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增强全民环境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绿电占终端用能比重。
此外,根据本文研究结论,煤炭的碳排放系数高于天然气,实现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量,“十四五”期间需要继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加强各地散煤治理,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确保“煤改气”工程的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张省,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王金营,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稿件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